本篇文章1478字,读完约4分钟

如果环评单位与审批环评文件的环保部门之间存在利益关系,原本是科学判断的环评过程将变成利益交换的过程。环境影响评价将成为一种不良的评价,不仅会恶化生态环境,还会破坏法治环境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红顶中介是一种必须消灭的寄生虫。为了消除环境评价领域的“红顶中介”,环境保护部公布了《国家环境保护系统环境评价机构脱钩工作方案》,到2016年底,将分三批将所有国家环境保护系统环境评价机构脱钩或退出建设项目环境评价技术服务市场。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表示:绝对不允许穿红顶吃环保、赚黑钱(相关报道见7月13日《环评》红顶中介如何脱帽》第二版)。

环评“红顶中介”摘帽只是第一把火

EIA红顶中介的脱帽过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众所周知,防患于未然是保护环境的最佳途径,而环境影响评价是贯彻预防原则的主要制度。如果环评单位与审批环评文件的环保部门之间存在利益关系,原本是科学判断的环评过程将成为利益交换的过程,环评将成为不良评价,不仅会恶化生态环境,还会破坏法治环境。

环评“红顶中介”摘帽只是第一把火

2003年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单位不得与环境保护部门或其他负责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相关审批部门有任何利益关系。因此,那些与环境保护部门有隶属关系的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应立即取消其上限。然而,瓶盖的移除被推迟了。

环评“红顶中介”摘帽只是第一把火

200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环境影响评价法》执法检查报告指出,许多环境影响评价单位与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机关存在利益冲突,违反了《环境影响评价法》的相关规定。2010年,环境保护部开始改革水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并于2010年和2012年公布了两个试点名单。2012年9月,时任环境保护部部长的周生贤要求所有环境保护系统环境评估机构在2015年完成脱钩和重组。今年,环境保护部最终做出改革决定,在2016年底前完全取消排放上限。

环评“红顶中介”摘帽只是第一把火

摘下帽子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之后该做什么。事实上,摘掉帽子只是一种手段,如何真正发挥环评的预防作用才是目的。毕竟,红顶中介只是环评单位的一小部分,许多没有红顶的环评单位也被环保部发现有大量的欺诈行为。

环评“红顶中介”摘帽只是第一把火

从制度上保证环评的科学性和专业性,至少应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在环评的编制和审批过程中,要坚持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这是防止欺诈或环境影响评估科学性差的第一道防线。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了环评编制和审批过程中的信息披露和公众参与要求。环境保护部门在审批环评报告时,应认真落实全文披露的要求。同时,环境保护部门对不符合科学标准和法定要求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要严格审批。

环评“红顶中介”摘帽只是第一把火

其次,对环境影响评价违法行为要依法从严惩处。环境影响评价欺诈盛行的原因主要是非法成本低。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因弄虚作假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应当与其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人承担连带责任。因此,对于环评单位的违法行为,一方面,环境保护部应加大处罚力度,包括撤销资质和公开通报;另一方面,合格的社会组织在对污染者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时,可以考虑起诉欺诈性的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并要求它们对环境损害承担连带责任。有了几个这样的典型案例,它将能够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潜在欺诈者产生巨大的威慑。环境保护部工作人员非法批准不符合科学标准和法定要求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严格追究其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按照《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破坏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的规定,予以终身追究。

环评“红顶中介”摘帽只是第一把火

如果说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摘掉红顶中介的帽子是第一把火,那么人们希望主管部门能够把影响环境影响评价质量的问题放在第二把火和第三把火上。人们期望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在这些熊熊大火中不断完善,真正成为美丽中国的守护神。

来源:印度时报中文版

标题:环评“红顶中介”摘帽只是第一把火

地址:http://www.yqjqqwc.cn/ydxw/13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