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60字,读完约4分钟

中国政府在其工作报告中首次指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将推动中国经济从投入增长转向效率增长。

李克强总理在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他说,要在发展中实现升级,在升级中发展。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全要素生产率是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内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效率。其来源包括效率提高、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是指当所有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等)投入时,产出仍能增加的部分。)保持不变。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全要素生产率可以衡量纯技术进步在生产中的作用。

中国新经济研究所所长夏果表示,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必须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要素创新率。必须在微观层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新的正常经济发展措施。

经过改革开放30年近两位数的快速增长,中国的劳动力、土地、市场等资源禀赋发生了重大变化。发展面临三重矛盾,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劳动力成本等因素不断上升,高投入、高消耗、重数量扩张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截至2014年底,中国16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同比减少371万人。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经历了多年的负增长,人口红利已经进入收缩期。

河南省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三个省,富士康位于河南省省会郑州,仍然感受到工资上涨和劳动力短缺的压力。这家大型铸造厂有20多万工人。近年来,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大量引进了机器人和自动化及智能生产线。

一大批中国企业正致力于改进组织和管理方法,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因此,被解放的人力将通过再培训和教育从事较高层次的工作,并进入比较复杂的劳动分工领域。

制造业是中国的主导产业,占全球制造业的20%,但它大而不强。技术和工业发展与制造业发达的国家之间仍有很大差距。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这深刻制约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夯实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大国转型。

据悉,正在起草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将把推进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放在制造业转型和质量提升的八项行动的首位,以适应全球产业变化。这也从国家层面明确了中国制造业未来十年的重要发展方向。

在通过制度创新促进科技创新方面,政府工作报告以各种方式保护创新创造者的积极性和利益,促进和鼓励企业开展创新研究和开发,合理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分析人士表示,在微观层面上,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管理和组织创新与改进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宏观角度看,必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政府工作报告》延续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继续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中国目前面临着转变经济增长动力的重要障碍,必须从原来的广泛依赖投资转变为未来依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只有依靠改革才能实现这一转变。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工作从多方面进行,包括分权与分权、投融资体制、价格、财税体制、金融、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

专家认为,打破制度和制度壁垒、改进组织管理方法等改革成果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隐性手段,其效果不亚于提高生产技术、创新研发等显性途径。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从资源配置、技术进步、内外联动和人力资本积累四个方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将使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并不断提高增长质量。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正与社会发展形成历史性的交汇点。国际金融危机后,包括美国、德国和法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即发展先进制造业。

人类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多重创新为主导的创新时代。夏果说,就像成长一样,中国经济不能再简单地追求gdp的发展,而应该更加注重创新力和创收能力的发展。(记者刘)

来源:印度时报中文版

标题:中国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全要素生产率”

地址:http://www.yqjqqwc.cn/ydxw/14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