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79字,读完约8分钟

中国青年报3月25日报道:“必须让儿子考上市区最好的高中,让儿子成长。” 这是37岁的杨燕最大的愿望,她是苏北某县服装店的老板。

丈夫常年在苏州打工,只能在正月回家团聚,教育和培养儿子的重任落在杨燕身上。 除了在当地的商贸街开了服装店之外,她平时生活的首要重点还是以儿子为中心。

3月8日,她对闺蜜说,她觉得自己能教育好儿子。 仅仅10天后,3月18日上午,这位母亲在家中死亡。 当地警方称,3月16日晚,儿子王晓(化名)不服杨燕的管教,双方发生激烈冲突,杨燕身亡。

3月19日,今年13岁的王晓被取保候审。 目前,此案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优等生”杀了妈妈

“悲剧”没有任何征兆。 3月18日,星期一,王晓本应该参加考试。 班主任见不到人,也联系不上母亲杨燕,请一位学生家长“开门看看”。 其父母发现家门口留有血迹,并报警。

警车进入后,原本平静的小区立刻沸腾了,小区三楼外面的三楼挤满了附近的居民。 “太意外了,好孩子会怎么样……我们都不敢相信”一位居民说。

中午11点,在离家200米左右的咖啡店的厕所里,警察发现了王晓。 事件发生后,他一个人在这家咖啡店,已经40多个小时了。

“男孩在店里坐了一整天,一句话也没说。 ’餐厅服务员小王想起来了,王晓点了7块钱的白开水,拿着自带的饼干吃了。 她后来觉得奇怪,就报警了。

王先生说,男孩被警察带走时意外地平静。 警察问“你知道妈妈死了吗”,他说知道。 “服从,不挣扎,跟着警察走。”

事件发生后,孩子成绩下降、沉迷网络、母亲扔狗等各种版本的说法在小镇上传开。

杨燕的亲属赵先生说,3月19日,他在当地派出所了解了一点事件。 3月16日晚7点多,杨燕从店铺回家后,发现儿子在家玩手机游戏,两人发生了争执。 妈妈抢手机。 一下子,王晓把手机掉在地上,杨燕弯腰去捡手机,准备爬起来的时候,王晓从厨房里拿出菜刀,朝妈妈的后脑勺砍了一下,然后杨燕倒在血泊里。 那时,旁边的狗不停地叫,王晓也被菜刀砍死了。

这个消息没有得到当地警察的证明。

在周围邻居眼里,王晓一直是“优等生”“好孩子”。

吴娜的服装店和杨燕的店相邻。 吴娜自称是看着王晓长大的。 她六七岁的时候,杨燕经常带王晓去服装店,少年没有乱跑,下午做作业,看书。 “也许是因为父亲多年不在家的原因,孩子的性格有点内向,也不会主动称呼别人。”

去年,王晓参加了小升初考试。 因为差了几分,所以错过了和当地最好的中学的交往。 为了“省下几万块钱的房子”,他去了当地的中学分校学习,现在在读初中一年级。

“连轴旋转”之母

“早上起床到现在都很忙,还是在我的店里很舒服。 ’3月15日下午2点,是杨燕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张微信的力矩。 杨燕服装店周围的商户认为她“温柔,容易相处”,每次有美食,她都会主动和“邻居”分享。

为了让儿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夫妇在市区贷款买了房子。 丈夫在苏州做工程监理,除了过年过节少之外回家,“他挣得不少,家底还很富裕,但不关心孩子的教育”。

3月16日下午5点,杨燕像往常一样早早关门,她又去接孩子。 在商户张眼里,杨燕的生活完全是“家-学校-服装店”的三点一线:早上6点起床做早饭,7点送孩子上学,8点去店里买菜,10点回家做饭,接孩子……

去年夏天下了大雨,杨燕想起儿子没带伞,二话没说就马上坐电动车去送伞了。 小张说,杨燕生活平淡,圈子不大,朋友也不多,偶尔和朋友打牌。 “她年轻漂亮,这几年全身撞到孩子,是个能干、负责的好母亲”。

在小张的印象中,上初中后,王晓很少去妈妈的店,去了也安静地坐在那里,“经常玩平板电脑”。

杨燕也抱怨过小张。 孩子做作业的时候总是发呆,她好几次发现儿子坐在桌子前,抠手指、咬指甲、摸东西,不小心过了半个多小时,主题什么也没做。 之后,为了监督儿子的学习,杨燕把儿子的床搬到自己的房间,说:“也许这样孩子的心理就改变了。”

张先生说,杨燕的教育方法“虽然有点强,但是尽心尽力,尊重孩子”。

有一次,她看到杨燕和儿子“吵架”。 王晓悄悄地说“你烦死了”,所以杨燕没有马上说。

前几天,杨燕拉着小张说:“孩子学坏了一点。” 杨燕向她抱怨说,尽管儿子在“强化班”,但学校的校风整体不怎么样,王晓和班上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们“混”。 迄今为止的考试只考了60多分,让杨燕很烦躁。

有一天,杨燕在微信朋友圈发了王晓小时候的照片,留言说“小时候比较听话”。

《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制定修改必须充分体现“宽容而不纵容”的大体情况

据死者家属赵先生介绍,杨燕夫于3月18日下午从苏州回来。 起初谁也不敢告诉他真相。 但是,途中他在网上看到了信息。 第二天,亲属为了孩子接受保证审查,“出来”后,无论和谁在一起,王晓都保持沉默。 唯一开口的是和爸爸通话说了一句“爸爸我错了”。

赵先生还是希望孩子继续接受教育。 “13岁以后不读书吗? 不工作吗? 后面的人生道路怎么走? 必须等他治愈内心后再考虑,一定要读书”。

教育学家熊丙奇认为,家长总是功利地对待孩子的成长,不平等地对待孩子。 另一方面,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性格、个性、有趣、人格各方面迅速发展,不能以爱的名义尊重孩子的个人隐私和人格尊严。 另一方面,父母必须教导孩子“遵守规则”,遵守法律,讲规则,讲文明,讲礼貌。 否则,孩子会缺乏生命意识、规则意识,引起各种激烈的矛盾冲突。

发生了悲剧。 爸爸和这个13岁的男孩都花了很长时间才离开。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最近发生的第三次悲剧。 去年12月,湖南省相继发生了两起杀害未成年人的事件。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表示,孩子的多种“极端行为”与家庭教育的失败密切相关,父亲的教育不足是其重要因素。 国外的研究数据显示,70%的犯罪行为与父亲的缺失有关,中国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

孙云晓说,人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有两个迅速的发展方向。 一个是亲密性,母亲具有天然的特征。 另一个是独立性,父亲对此有特别的责任。 独立性主要承担责任、毅力、自律性,由于缺乏父亲的教导,孩子往往失去规范和榜样,引起很多问题。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这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低龄化”趋势,引起社会普遍担忧。 据悉,《未成年人保护法》今年迎来大修,1991年该法颁布实施后,经过两次编纂,此次大修条文将增加一倍。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等31名代表提出将我国刑法规定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下限降低到12岁。

专家表示,未成年人身心特殊,单纯依靠刑法处罚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 对低龄未成年人实施的严重不良行为,根据情况实施分级干预,在有利于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设立监护人管教、训令、专科学校、收容教养、社区矫正、刑事处罚等分级干预和矫正措施,“宽容但不容忍”

前几天,在北京大学法学院举办的“从弑母案谈未成年人刑事责任”法治沙龙上,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表示,不赞同刑事责任年龄的降低,少年司法的问题不是单纯的矫正和处罚问题,应该在保护、培养等行业加大立法力度。 有刑有罚,少年也应该有罚项目,但是这个项目的“罚”不是重点,重点是如何强制治疗和强制教育,是否会落到治疗和教育上,前提是“强制”。

她说,发生危害行为的未成年人不能没有强制的方法。 否则,就无法实现教育和矫正,对社会安全也不负责任。 不能强制操纵惩罚,应该赋予这种未成年人生活基础的照顾和能力。

另一位法学专家建议,与其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不如建立少年司法制度,对未达到法定责任年龄的人未被解决为犯罪,不受刑法处罚的人,应当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使他们在少年司法范围内受到一定的管束 除了具体规定外,还有程序性规定,这需要启动立法填补空白。

来源:印度时报中文版

标题:“13岁少年弑母:母亲曾抱怨孩子学坏 还是小时候听话”

地址:http://www.yqjqqwc.cn/ydxw/25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