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19字,读完约7分钟

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有一首女主角珍妮在酒吧裸体唱鲍勃·迪伦的blowin'in the wind (答案是在风中漂浮),这首歌叫做《Howmanytimesmustthecanonball》,

电影《阿甘正传》的剧照

中国网民耳熟能详的“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这句话来源于杰克·凯尔克的“街头”,凯尔克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与嬉皮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这句话今天已经被解释为鸡汤,但那时包含着对社会最严厉的批判和反抗。

遍布全球小巷的牛仔裤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的主流服装,有谁知道蓝布短裤的主流化是因为20世纪60年代抵制了主流的嬉皮士运动吗?

嬉皮士文化几乎悄悄地进入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那么,历史上哪些嬉皮士们到底是什么样的群体呢? 他们到底想传达什么呢?

中产阶级的孩子们

嬉皮士运动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大事,历来被认为是叛逆反正统一的亚文化事件。 说到嬉皮士,我们脑海中最先浮现的可能是下图这种近乎流浪汉的服装。

“嬉皮士”这个词给我们的感觉是,不认真,吊儿郎当,不务正业的浪荡鬼。

事实上,“嬉皮士”是由英语词汇“hippie”音译的,但从语法上来说“hip”是“知道、理解”的意思,“pie”是“……的人”,所以“嬉皮士”的原义是

根据《中产阶级的孩子们——60年代和文化领导权》中程威的观点,最初的嬉皮运动不是从社会边缘的闲散者开始的,相反是从受过良好教育、有良好家庭背景的中产阶级的孩子中诞生的。 因为他们正因为受到个性独立、平等自由的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教育,面对现代社会深刻的异化感,面对自由、独立、平等的价值在冷战文化中受到的压迫、种族主义、性别歧视的现状,更会感到愤怒。 理想和现实的不同迫使他们选择以自我放逐的姿态抵抗强势体制的压迫。

《中产阶级的孩子——60年代和文化领导权》

叛逆性格的形成,来自当时美国流行的放荡不羁的教育观念。 本杰明·斯波克于1945年出版了《关于如何抚养婴儿和孩子的常识书》。 这本书在当时的美国有很大的影响。 斯波克主张父母不可以把规范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可以自由发展个性,发挥潜力。 这种教育方法的下一代被称为“斯波克式的孩子”,不喜欢服从权威,不喜欢遵循规范,随心所欲。 一位美国学者认为,这种放纵的教育方法导致了20世纪60年代青年悔恨的反抗行为。

另一方面,也与当时流行的批判理论、文学思潮密切相关。 马尔库塞等人继承了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他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说,资产阶级精密统治的妙手把现代社会变成了单向度的社会,个人坍缩成了单向度的个人。 单向度是指只有肯定的维度本能地赞同现有的事物,缺乏反省、批判和超越的方向。 另外,以亚历山大堡、凯尔亚克等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的美国作家,用文学诗歌的手段表达了对现代社会的忧患、愤怒、战争、虚伪、麻木、歧视的痛恨。 槲寄生在《街头》中表现出的崩溃绝望和颓废,逃离书中所写的城市,流浪街头的生活习惯,也深深影响了嬉皮士运动的形式,导致更多中产阶级年轻人离开校园,离开城市,孤立地生活。

奇怪的是,在《单向度的人》中,马尔库塞设想革命会由无家可归和边缘人引发,但在现实中,真正受到他思想鼓舞的,只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青年。 嬉皮士运动从一开始就似乎偏离了革命领导人设想的道路。

《单向度的人》

嬉皮士和他们的口号

美国官方似乎想站在追求稳定的角度上,强调嬉皮士们吸毒、滥交、破坏治安的一面。 在电影《阿甘正传》中,也用代表“美国梦”的天真人士阿甘的正义、善良来解决嬉皮士珍妮的反叛和流放,更强烈地描述珍妮作为嬉皮士矛盾、纠葛、悔恨的一面。 这是符合美国主旋律的史诗。

嬉皮士自己也成了我们熟悉的短语。 例如“不战争做爱”、“在一起”、“各做各的事”等。 这些短语高度提炼总结了嬉皮士运动的首要主张。

“做爱而不是战争”( make love,not war )体现了嬉皮士们性解放和反战两方面的主张。 两者相互连接。 嬉皮士运动深受弗洛伊德和布朗的性学思想的影响,性压抑是现代社会问题的源头,未压抑的性行为可以增进人与人的理解,实现人与人的相互爱。 这是因为不发动战争,就能实现永久的和平。 嬉皮士运动盛行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深渊,反战呼声很高。 “与战争相比必须做爱”的口号,一方面反映了嬉皮士们追求性解放、反对同性恋歧视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时代的背景。 但是,将这种性能提高到这种程度的理论本身就值得怀疑。 此外,过度的性解放确实引发了高堕胎率、私生子问题、艾滋病等一系列社会危机。

约翰·列侬和小野洋子正在进行行为艺术“make love,not war”

“一起”( be together )的口号反映了嬉皮士们的首要生活习惯。 离开城市后,嬉皮士们自发地聚在一起过着公社式的生活。 这种“在一起”的生活习惯,是对当时社会中出现的被列表化的个人、人与人之间缺乏羁绊、社会冷漠现象的反抗,强调公社个人之间的集体感和亲密感,平等的个人过着亲密无缝的生活,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分割了每个个人。 英国摇滚乐队曾写道:空与社会主义思想家欧文等人的公社实践有本质的不同。 在运动后期,公社的经济状况、成员之间的分工成为公社内部的分离因素,嬉皮公社的实践也最终失败。

“各做各的事”的口号也在公社中提出,这个口号和“在一起”从一开始就有矛盾。 “各做各的事”强调公社成员的自主权和个人自由,公社要维持,就必须有某种人为规范。 这个规范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侵犯自由,但正如成员完全喜欢的那样,如果无视规则的存在,生存就会成为问题。 特别是在公社后期,公社成员中混入了许多原本徘徊在社会底层的混子、流浪者,他们很可能不是为了“爱与和平”等崇高的理想而参加公社,而是为了狂欢而参加 他们的加入破坏了原有的平衡,公社无法进行比较有效的管理,最终导致了公社的衰退。

嬉皮士运动反正作为一种文化运动,其中有很多超越底线的行为,毒品的合理性、过度的性解放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更讽刺的是,宣扬爱与和平的嬉皮士们,引发了暴力和流血(“西部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但是,这种极端激烈的行为的发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存在的问题。 探究这种运动为什么会发生,也许是一个值得更深入思考的问题。 他们的口号还包括人类对美好世界的渴望和追求,这些都不应该全盘否定。

伍德斯托克


来源:印度时报中文版

标题:“美国中产阶级的叛逆?嬉皮士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

地址:http://www.yqjqqwc.cn/ydxw/26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