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47字,读完约8分钟

【编者按】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

这70年间,中国体育健儿身穿荆斩棘、星夜兼程,多次高举五星红旗。 无论是“乒乓外交”还是“女排精神”,体育已经是新中国的象征之一。

我们追溯历史,找哪个中国体育典型的人和事。 他们是中国体育的改革者、创新者、坚守者和索赔者。

他们与新中国体育一起成长,他们的经验也是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的宝贵财富。

今天给大家带来——中国田径元老,郑凤荣。

郑凤荣 视觉中国图

在过去的十年里,谈论中国田径运动,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似乎来自短跑。 从刘翔到苏炳添,到谢震业。 然而,放眼建国以来的70年,中国田径运动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却少不了郑凤荣。

这个名字可能不为许多年轻体育迷所熟知,但这并不影响她对中国体育的重要性。 60多年前,郑凤荣的奋斗创造了中国体育的历史。 她跑出的1.77米的高度是中国田径史上第一个世界纪录。

退役后,她也多次投身体育事业,从中国体育服务企业副社长到中国国际体育旅游企业理事长,从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到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专职副秘书长…

现在,82岁的郑凤荣,走路依然平静,思路清晰。 对她来说,随着与新中国一起强大的竞技体育,培养了持续挑战的战斗意志。

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上,郑凤荣获得女子三项全能和跳高金牌两枚。

“战斗的意志”

要说郑凤荣的体育人生,最高光的时候一定是1957年在北京用“剪刀式”的跳高法跳过1.77米的横杆的瞬间。

那年郑凤荣20岁。 她的飞跃打破了美国人保持的女子跳跃世界记录。 更重要的是,她成为了中国田径史上第一个创造世界纪录的选手。

那时美联社给出了郑凤荣这个评价: 20岁的中国姑娘,在北京以强劲的跳跃传向世界田径界,中国人民永远不是落后的选手。

事实上,郑凤荣的训练条件并不好,她的身体状态也不理想,能创造出那种“惊世一跳”,全靠她不败的“战斗意志”。

1937年,郑凤荣出生于山东一个贫困家庭,从小性格豪爽的她,有一颗不服输的心。 小学的时候,郑凤荣看到高中的孩子参加比赛带来的大奖杯,总是很羡慕,回到家就拉着弟弟的比赛跑,跳远,跳高……

没想到,在体育老师的发掘培养下,郑凤荣一直进入专业比赛,开始了运动生涯。 1953年,她获得华东地区跳远冠军和跳高亚军的同年,在田径、体操、自行车全国运动会上,她又获得跳高第四名,被留学回国的知名教练黄健选为国家队。

“不做好动作就不能完成训练”。 这是郑凤荣的训练,她经常练习到晚上看不见横杆。 天黑了,她在横杆上系上白手帕,然后继续练习。 很多时候,训练结束后,她只能忍受一点凉菜。

由于一直保持着和男队员一样的训练量,郑凤荣的膝关节受伤,一度不能跑步和跳舞。 于是她坐在草垫上,做了一点锻炼腰腹肌和上肢的训练。

在哪一年,世界优秀的跳高选手每周的训练基本上是4~5次,每次的运动量都很大。 为了在短时间内赶上世界优秀选手的机会,郑凤荣每周训练过11次,每次训练4到5个小时。 这样,她的一年训练日可以达到320次,运动量几乎比当时世界女性高水平选手高出两倍。

“郑凤荣这种顽强练习的态度,极大地促进了真正战士战斗意志的形成,赋予了她取得胜利的无限毅力。 ”。 她的教练黄健在想起郑凤荣的哪个训练时间时,就留下过这样的评价。

郑凤荣和姚明。 视觉中国图

时代的缩影

郑凤荣的努力和拼命也确实帮助了她迎来了“大丰收”的一年。

1957年,在德国、捷克、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举行的一系列国际大会上,她取得了好成绩。 8月18日,在柏林的国际田径运动会上,她以1.72米的成绩获胜。 从此,她进入了世界女子跳高先进行列,之后相继超过了自己,跳过了1.73米、1.74米、1.75米。

郑凤荣自己回忆说,她最难忘的是那年的10月20日,在与前苏联田径队的友谊赛结束后,周恩来总理见到了她。

周总理见到郑凤荣时,笑着送上花束。 站在旁边的贺龙元帅说:“如果总理给我花,你就拿着吧。”当时20岁的郑凤荣还很为难。

而且,在和这位总理见面的故事中,郑凤荣最记得周总理和她合影后说的话。 “你经常跳舞。 你还年轻,时间长,以后一定能打破世界纪录。 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仅有郑凤荣,还有张凤荣、李凤荣。 ”。

在那次相遇的27天后,郑凤荣跳过了1.77米的高度,打破了世界纪录。 那张照片和那句话,成为了郑凤荣之后体育生涯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郑凤荣一直信奉一段人生信条,“做一等人,做一等事,说一等话,抱一等知识”。 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她曾经多次获得全国三个项目、五个项目的全能冠军和跳远冠军,打破了这两个项目的全国记录。

在自己的世界纪录被罗马尼亚选手打破后,郑凤荣承诺:“不打破1.77米,不扣球。” 她开始冲击1.78米,但从1958年到1960年的3年间,郑凤荣一共尝试了7次,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之后,她再次生病,肠炎和阑尾炎折磨着她。 但是,刚出院,郑凤荣要求参加训练。 要知道,当时的训练环境不好,跳高场地全是沙坑。 每天,她光着脚跑啊跳啊,脚都伤了,但第二天还是像往常一样训练,在硬沙子上摔了将近一千次。

幸运的是,1963年6月26日,华东地区田径运动会上郑凤荣跳过1.78米,再次打破全国纪录。 那一瞬间,她哭了,毫不掩饰地哭了。 这1厘米,她奋斗了6年,这期间的否定之声,其背后的压力,在那时的泪水中得以释放。

毫无疑问,郑凤荣是那个时代中国体育人的缩影。 郑凤荣和同期的哪位选手,几乎把训练和比赛都看成是“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祖国。 因为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 ”。

郑凤荣和孙女尼娜。

退而不退

告别一线后,郑凤荣开始了普通人的家庭主妇生活。 《北京青年报》说,她要织毛衣、搭凳子、砌墙、做饭、照顾两个女儿。

1981年至1988年,改革开放后,她又以“拼命三母”的精神投身事业,担任中国体育服务企业的副总经理。

据报道,她参加了北京第一个高尔夫球场的建立,并参与了斯诺克台球比赛项目的引进。 组织第一届北京马拉松大赛时,她主动向北京市政府申请以天安门为起跑线,这次马拉松大赛事后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马拉松大赛之一。 她实地考察了中国第一个参与引进企业品牌运动服和高端体育器材的世界汽车拉力赛,参加了长江探险。

1993年,为纪念毛主席讲体育问题词40周年,北京将举办大型文艺晚会。 由于当时经费不足,郑凤荣亲自南下广州和深圳,20天内,她筹集了50万元以上的赞助金。

那时,赞助商的制造商说:“来的人是郑凤荣,所以我们很信任。 出钱,我担心会改变别人。 ”。

担任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时,她与作家苏叔阳、画家韩美林创立了“中华大鹏体育艺术学会”,目的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发扬老运动员和文艺家的余热,培养新一代体育文艺人才。

“最后我成功了。 还有一些默默付出的老选手没有成功。 因为平时不怎么问津,所以我觉得我有责任,有义务帮助他们。 》年,退休的郑凤荣为了帮助为新中国做出贡献的老选手们,设立了“郑凤荣体育文化快速发展基金会”。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运动员发起并成名的公益性组织,以开展体育文化公益活动、安老济眠为宗旨,援助了退役的老运动员、老教练和其他退休的老体育工作者。

一直帮助退役的老选手,郑凤荣很满意。 另一个是,她的竞技精神传承了下来。 她的孙子们已经开始考虑为中国准备年东京奥运会。

妮娜

她的孙子郑恩来是男子冰球被动员得很远,她的孙女妮娜是女子七项全能选手。 据报道,他们俩都愿意放弃加拿大国籍,代表中国参加年东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奥运会。

“我的外孙女妮娜很懂事很独立,训练很刻苦。”在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谈到她的孙辈,郑凤荣就很自豪,“如果没有一再的精神,难以想象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功。”

来源:印度时报中文版

标题:“郑凤荣:她为中国田径拿下第一个世界纪录”

地址:http://www.yqjqqwc.cn/ydxw/26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