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799字,读完约12分钟

春节期间基本上少不了酒。 和家人、朋友、家人团聚,或者参加同学会,喝酒、白点、红点可能是不可避免的。 即使不喝也可能会因为“茶代酒”而“道歉”。 在所谓的酒文化中,长幼男女、社会地位的高低等,不同的对象对饮酒都有不同的要求。 除了团聚、交往之外,在很多地方,祭祀春节祖先可能需要带酒,和在天堂的亲属一起喝。 可见酒的信息是人类人情的世故,也是世俗和神秘的两个世界。

那么,今年新年喝酒了吗? 痛饮还是轻饮? 感受到的是友情的温暖还是干杯的苦恼?

今天,书评君邀请我去看早期中国文化的“酒”。 一开始不是日常饮料。 在古代的中国(如商周之际),饮酒被认为是社会道德沦丧、政治风气不良的标志,饮酒被严格限制在祭祀范畴,“用酒祭祀,以酒芬香的气味作为与神灵的信息表达之道”。 社会道德和政治文化对酗酒提出了极其严厉的谴责,但这种观念对早期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根据反对酗酒的文案,上天会惩罚酗酒的人。 关于日常生活中的饮酒,经过数百年慢慢变得正当了。

惩罚酗酒的人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中国古代以来观察到了酒在礼仪中的作用和意义。 在周代金文和《诗经》关于祭礼的诗篇中,多次提到了参与向鬼神献祭和祭祀的人们喝的醴。 而且,这些文献说,节日的过程中有时也会伴随着狂欢。 本来是娱乐神的酒,但被人们狂饮,由此带来的危险和诱惑给君主的道德品质、社会政治、时代带来了很多认知。

商周之际,勾结的中心思想是酒与社会道德堕落的关联。 有名的盂兰盆铭文称赞武王克商的功绩,周人在祭礼上饮酒有节。 才事,酒无大胆醋,有祸,不大胆……我听殷的命,冥想在殷边,田、殷的正百辟,在酒里随便活。 释义:在喝酒的仪式上,没有人喝醉。 在驱邪、关门等祭祀中也没有喝醉……我听说殷失去了从天上来的大生命,是因为殷从远方的诸侯到朝廷内大小的官员,都经常喝酒。 另外,西周末期宣王时代铸造的毛公鼎碑文也警告人们不要酗酒。

关于从道德角度对酗酒更加严厉的谴责,可以参见《尚书·酒诰》篇。 《酒诰》通常被视为西周时代的作品,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反对酗酒的文献。 该文献记载了成王和周公对周王弟弟们发表的故事,警告商代因饮酒而灭亡。

故事的前半部分是在那种情况下可以喝酒。

《酒诰》

只有重要的祭祀(“惟元祀”)才能使用酒。

惩罚酗酒的人;

只有祭祀的时候才能喝酒(《饮惟祀》)

“德没有醉”

只有在履行了对老人和君主的义务之后,才能庆祝饮酒。

这个故事的第二部分表彰了商代建立者们的德行,也批判了“无愧于酒,苟延残喘,昏厥心病,不怕死”的纠结。 这样,商纾“弗惟德馨香祀,上天登场”。 应该注意的是,在“酒诰”篇中,“味”是信息表达“德”的途径。 商人“庶群自酒,腥味在上”。 总结一下,商的灭亡就是酗酒对商人的惩罚。 《尚书》的其他篇还说,酗酒破坏了商代先王的美德,上天勃然大怒,但“今殷民是偷神祇的牺牲”。 “酒诰”篇最后,监视周人的饮酒情况,警告说集体饮酒都要逮捕,殷商的辅臣百官如果沉湎于酒,就要教育他们。

古代先人的酒器,是用来加热酒的。 商汤王打败夏杰后,作为御用杯,诸侯用角。

《酒诰》篇强调,只有祭祀时才能喝酒,祭祀以外的场合严格禁止喝酒。 这可能是第一次用酒来区分世俗饮酒和宗教祭祀,但他严厉谴责了日常生活中的饮酒行为。 人们用食物和酒来娱乐神,参加祭祀的人们想满足自己宴会乐趣的欲望。 如何保持这两者的平衡是战国到汉代文献讨论祭祀时备受关注的首要问题。

不能喝酒的人,可能会在仪式上喝醉

从文献资料来看,饮酒、饮酒祭神被认为是进入众神世界的最有效方法,但超出礼仪规定的无节制酗酒被视为道德败坏和政治衰退的表现,受到严厉谴责。 文献记述一般认同有德理性的周人,反对酗酒的商纾,但这包含了历史的迅速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即戒酒的过程。 《诗经·大雅》中关于周人崛起、迅速发展的记载有反对饮酒的文案,例如《荡》篇第五节说:

“文王说是协议,协议的女殷商。 天不沉酒,不义随仪式。 已愆尔止,靡靡靡。 式号式呼叫,俾斯麦作夜”

商代的纾辛和夏代的榄癸,都成了荒淫无度的亡国之君的典型。 据记载,他们以酒为池,以肉为林,裸体少年少女,然后将其埋在中间。 墨子说,武王梦见神灵鼓舞他的克商,神灵“已经把殷纾沉入酒德”。 韩非子也说:“常酒者,天子丧天下,匹夫失其身。”

电影里的周王和达己

夏榄、商纾荒淫导致亡国,而商、周的建立者在伊尹、吕望等宰臣的辅助下,肃清了前代愚昧的王室贵族,再次净化了君主的耳目。 为此,荀子说,商汤、文王都从远方寄来了珍奇的贡物,“因此,他通过目视进行了备色,用耳朵听了备音,用嘴吃了备味,以形状住在备宫,接受了备号”。 文献中有许多圣贤劝国王戒酒,但不可因饮酒而受骗的记载,这些记载自古以来就与禁酒的相关建议相悖。 圣人们行中庸,循规蹈矩,频繁饮酒,不过度。 如《淮南子》所述,“仪狄为酒、禹饮与甘之、之后仪狄而绝旨酒”。

如果说《达根》篇将饮酒与王朝政治的衰退联系在一起,从道德上直接加以谴责,那么《诗经》中反映了几个微妙的关系:饮酒过量是危险的。 《雅楚茨》就是这样经典的一篇。 这篇文章描绘了祭祖前的准备和宗庙祭祀的场面。 仪式结束后,工祝宣布“神具止醉”。 之后,参加庆典的人们开始尽情地喝酒。

在礼仪过程中,饮酒时应该有敬畏之心,但也有喝醉的可能性,这两者都反映在《瓶初宴》的诗中。 根据《毛诗序》,这首诗是卫武公时期(前812—前758 )的诗,描绘了仪式和酗酒发生时的各种场面。 诗的前两部描写的是射礼和射礼结束后举行的节日,人们温和有礼地喝酒。 被邀请到座位上的人,主客都诚心诚意地相互敬酒,这时“左右档”非常有秩序。

“笾豆有楚,殽核维旅。 酒和美味,喝酒的孔和偕。

这首诗接着说,人们跳舞的仪式是来祭祀祖先的神明的,祖先也祝福他的子孙,这时和谐有序的祭祀气氛很融洽。

“宾初的宴会,是温厚的。 它没醉,威仪反了。 ”。

这个和谐的仪式很快就结束了,接下来的第三节描写了无视礼仪和规则,陷入醉酒后混乱的场面。 客人们乱哄哄的,大声喊叫,酒气腾腾的。 “瓶子喝得酩酊大醉,职业生涯呸呸,搅乱了我的笾豆,一次又一次地跳段落。 》)诗中,说到哪个“醉不出门”的人是“伐德”,接下来就有一点训诫的意思。 “酒后孔嘉,维其令仪”。 在诗的最后一节,人们喝醉了,完全破坏了礼的规则,所以必须来召集懂礼的专家。 这是出于道德角度的注意

“这个喝酒,是不是喝醉了。 立监,或者佐之史。 他不醉,不丢脸。 不说仪式,不是大怠慢。 别说匪徒,别说匪徒。 从喝醉的话里,引出孩子的羖。 三爵不知道,瞿勇多又。 ”

上述诗句选自《瓶初宴》,说的是饮酒这一事件,有保持冷静的,也有喝醉的。 通常,也有人在现场设置监酒官,为导演辅助史官。 好人不能再客气地劝酒,也不能让好酒一代太放纵了。 喝醉了胡说八道的人道歉。 喝三杯酒就分不清东西南北了,不能再喝了。 ——编者注

祭礼上能否喝酒,看法不一

在其他文献中也可以看到对饮酒礼仪的敬畏之心和感官愉悦之间的矛盾和紧张关系。 正如《礼记》中记载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子贡被蜡看到了,孔子说:“恩赐也快乐吗? ”。 子贡回答说:“一国的人都很疯狂,会给予未知的喜悦。” 孔子说:“百日蜡,一日泽,非尔所知。 张睿不缓和,文武弗能也是。 不缓和,文武弗也是。 放宽一点,文武之路也是。 ”郑玄注:“所以,民未醉者,如痴如狂。 ”。 孔子认为,民众在庆祝丰收时可以饮酒狂欢。

在节日,特别是葬礼上,人们可以自由地吃和喝。 墨子像“甉鼠藏”一样斥责,像乞丐一样,带着他们的家人在葬礼间混吃等死。

“五谷已收,大丧随大流,子姓皆从,吃不厌。 足够完成葬礼了。 人家翠依仗人野自尊,有钱有丧,大喜道:“这衣食的边缘也! ”。

同样的批评也见于其他文献。 根据《盐铁论》,贤良引用孔子“吃有丧者的一方,不饱”的例子,批判了当时人们把葬礼视为饮食的机会。 明智的描述是,在古代理想的社会里,人们有道义上的心,只有在祭祀的时候喝酒吃肉。 当然,《盐铁论》的记载中有些夸张的成分。 在讲述礼的起源时,也有这样理想化的情景。 根据《乐记》,礼乐其实是为了抑制人们过度饮酒。

“丈夫貘是酒,不是祸,监狱诉讼的利益很复杂,酒流是祸。 已故先生是为了酒礼。 壹之礼,宾主百拜,终日不能喝酒喝醉,这先王为什么要防备酒祸? 所以酒食者,所以合欢也是。 ”

当然,这种过于理想化的叙述并不能反映历史的真实。 睡虎地秦代法律文书记载,酒食乐是祭礼的重要特征。 节日的时候,人们会指责一乡的人说“毒药”。 这其实是巫术,人们相信和人说话时,唾液会溅到人身上,伤害人。 人们害怕传染。 因为我拒绝和这个村民一起吃饭喝酒。 很明显,这里的背景是乡村节日。 在《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如下记述。

“丙家节有祠堂,呼叫甲等,拒绝甲等来,也没有呼叫丙饮。 里节有祠堂,可以吃丙、里人、甲等饮食,不愿意同丙共桌。 ”

没有特殊理由在集会上喝酒要受到惩罚

“酒诰”绝非中国上古时代发布的最后禁酒令,除了道德因素外,严格禁酒还有其他原因,包括酒专营等经济原因。

秦代经常颁布限制酒的生产和费用的禁令,汉代也实行了同样的方法。 秦代关于农业的法律规定,住在农村的老百姓进行酒的买卖是违法行为。 严格的禁酒令在大赦时也有松动,允许像汉文帝一样喝五天。 一般来说,三五人无特殊理由举行酒会,将受到汉代法律的惩罚。 武帝时,曾实行酒的国家专营(“喀什酒醍醐”),在盐铁论之后,很快就废除了这项政策。 王充也写了《禁酒》,但他向河南地方官员强调,不要沉湎于酒,防止过于猖獗的犯罪行为发生。 这些古代禁酒令在千百年后也是文人学者们讨论的对象。

王莽时的羸和(大司农)鲁匡建议酒的生产和销售完全由国家垄断经营,这可能是历史经验影响后世政策的最好例证。 吕匡也认为酒在祭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有药用价值。 并且,他从另一个角度指出,历史上由于滥饮导致了社会的衰退。 他说:

“喝酒的,天上的美禄,帝王颐养天下,享祀祈福,助衰养病。 百礼之会,不酒不行。 所以“诗”说“无酒醍醐”,“论语”说“不喝酒”,两者并不相反。 丈夫《诗》根据承平之世,酒酢浆粕在官,目的是为人方便,也可以相依为命。 《论语》孔子周衰乱,酒酢浆草在民,薄恶不诚,疑弗食。 ”。

在这里,酒用于祭祀,宴席上也为人们痛饮,其纯洁与其成分相比更能反映时代的道德水平,还让人联想到饮食精致和纯洁所反映出的更崇高的精神力量。 康达维教授( david knechtges )指出,类似的情况也反映在中古初期的一点文献中,饮酒的程度与达到的圣贤程度相关。 在《酒赋》(一般认为是西汉邹阳的作品,其实应该是六朝时期的作品)的开头,他做了以下的叙述。

“清者为酒,浊者为醴。 洁净者圣明,浑浊者徒劳。”

总之,就像这里所说的,处于历史和历史过程中的人就像祭祀时使用的酒一样,总是在清与浊、明与愚之间摇摆。 人们应该按照礼的规定喝酒,但有时不得已屈从于感觉的诱惑,人性总是徘徊在这两者之间。 人类和神灵的信息表达和交流也同样徘徊在这两者之间。 参加祭祀的人们要忍受各种各样的感官欲望,同样按礼的要求饮酒也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是一场与超越历史先王和世界的更高力量交流的运动。 《孔丛子》中的“杨柳赋”在柳荫树下,和挚友聚在一起畅饮,吟诗造志,其中反映了这一思想。

“所以,朋友同好,排着几排宴会。 论饮燕,流川浮觞。 姚核杂乱无章,作诗断章取义。 下令陈昏志,考先王。 赏罚慢,事有纪纲。 清洗木桶,掀起箱子举起来。 没有喝醉,喜悦不如荒废。 威仪克制,动合典常。 ”

“早期中国的食物、祭祀和圣贤”

作者: [英]胡司德

译者:刘丰

版本: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年12月


来源:印度时报中文版

标题:“古人的饮酒观:酗酒失德,会被老天爷惩罚?”

地址:http://www.yqjqqwc.cn/ydxw/26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