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950字,读完约12分钟

1044年,随着西夏王国的强大,原本北宋与辽国形成双重对立的东亚双方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特别是李元昊称帝后,以支撑西夏对抗北宋为主的辽国,自然被推到了兴庆府的对立面。

为了压制蹶起的西夏,辽兴宗耶律宗真决定亲自亲征皇帝。 他也发动了辽帝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西征战争。 但这次命运不大成功的出击,还是在李元昊建立的西夏防御体系面前,成为辽国前期历史上最大的败局之一。

1多边结构突出

早期党项人士必须依靠辽国的支持

早期西夏势力是第一个依赖辽国侧翼的党项部落集团。 北宋建立之初,他们选择投靠开封梁朝廷,却发现自己的权力有可能被日益强化的中央官员劫持。 于是,不得已向东打败了辽国。

此时的辽国,原则上已经处于地基稳定阶段。 通过攻陷渤海国、统治女真部族、吞并燕云十六州和草原方向的恩威,契丹人完成了前所未有的东北亚帝国。 尽管没能统治中原,但丝毫没有影响辽国在国际地位上压迫北宋的头颅。 相反,宋朝的第一对外交流和贸易路线,通过契丹人的控制区。 特别是西北党项人士也叛变后,大部分对外管道掌握在手里。

辽国不仅压制着北宋,也压制着西夏

因此,北宋中前阶段,原则上致力于维护与辽国的和平,根除根基尚不稳定的西夏。 但是,糟糕的军事力量不仅不能夷平河套地区,反而使李元昊的威望随着胜利而上升。 但是开封君臣也不认为的情况,还是在他们的战术失败之后突然浮现出来。 羽翼已丰的李元昊没有继续准备以辽国藩属地的地位示人。 他自称皇帝的行为,不仅伤害了北宋君臣们的感情,还导致了辽皇室的介入。

在李元昊称帝之前,辽国只是对西夏势力很少防御。 因为只要西夏和北宋的战争持续下去,河西走廊方向的贸易就不会顺利进行。 相应地,来自西方的商队走草原路线,倾向于从辽国控制的可敦城和云州东进。 但这对北宋和西夏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辽国可敦城在西夏战乱中如鱼得水

如果说宋朝可以在青海道和广州口岸补充的话,西夏真的只是在战乱中饱受贫困。

拥有非常战术眼光的元昊,看不到长时间战争给自己事业带来的伤害。 因此,1043年力主与宋达成了收岁币的互市协定,对辽国方面也变得冷淡了。 他的目的是把西夏变成东亚大陆的第三极势力,使之不被北宋和辽国耍得团团转。

跨国格局是辽国不想看到的

2走向战争

韩国动画西夏军

面对李元昊的行动,辽国皇帝耶律宗真也很清楚原因。 辽国为了维持对北宋最大限度的压迫,必须死活走开封的所有对外路线。 西夏的稳步崛起,在其“封锁”体系中造成了漏洞。

为此,辽国立即开始了在边境的贸易封锁手段。 除普通生活物资流通外,严禁交易马、铁、铜军事物资。 作为贵重的金属黄金,也不能私自用于民间到西夏的生意。

辽宗亲笔所描绘的契丹人与战马形象

然后,辽国开始为对西夏的用兵寻找各种借口。 首先,李元昊不顾辽国和亲王公主的尊贵地位,让他病死。 这是对辽国皇室的不敬,也是藩属国的僭越行动。 其次,西夏立国后由于人口稀少,招募部落民继续定居放牧。 原本居住在草原南部和云州的很多党籍人士,直接离开了辽国内。 这又是任何古代国家都不能容忍的挖墙脚的行为。

此外,为了收集军队的准备,辽国让宋朝编撰修订了“澎渊之盟”的条款。 从此以后,开封朝廷以纳贡之名,每年要向辽国交付10万两白银和10万头丝织品。 因为不敢重新开始战争,当时的宋仁宗同意了修约行为。

在辽国的逼迫下,宋朝不得已增加了收入

最后,辽国西部边境局势动荡,彻底爆发了他们对西夏的敌意。 1044年5月,依然居住在西京地区的党项部落,反抗契丹当局的叛乱。 李元昊坚决出兵越境,帮助同族人士击退前来镇压的契丹偏师。 这等于向辽帝国宣战。

讽刺的是,李元昊在与辽国人彻底翻脸后,也再次要求北宋增加岁币数量。 一时不想混北方东西的开封梁朝廷,也因为顺水推舟的奉还,白银、丝绸、茶叶增加,前所未有地承认了对方皇帝的身份。 这样,西夏和辽国为战争做了一切准备。

居住在辽国西部的党项人成为了最终的导火索

辽国皇帝的大举西征

为西征党项辽国长期没有进行过总动员

1044年秋天,完成了初步集结的辽国大军开始了西征之旅。 十万大军分三路推到李元昊开始的西夏。 汉学造诣很高的耶律宗真,本身也是重视骑射的契丹式君主,因为这个决定是随军出征的。

辽国军主力是60000人的北线部队。 他们由南院大王萧惠率领,准备从北翼直接进攻贺兰山,胁迫西夏首都兴庆府。 军队中不仅有从地方领地内募集的契丹领主和军户,还有参与镇压的部分禁卫鹰军。 这些人马的集结地,是农业生产较高的幽州地区,也是防御北宋禁军常用的主力野战部队。 在随军出征的士兵中,也有当地男婴和掮客提供的骑兵、步兵和缰绳重队。

分散在各地的契丹军户是辽国军队的主力

皇帝的弟弟耶律重元,率领7000骑兵部队作为南路策应。 他们过黄河后,席卷河套地区,牵制西夏的地方军,使贺兰山战场无法及时救援。

至于指挥全体的辽兴宗,则与中路军一起前进。 其中有万人近卫军部队,也有萧孝友从辽东带来的地方军队留在东京。 除了契丹领主手中率领的骑兵外,还跟着一位渤海人和女真人组成的仆人。

包括女真、奚人、渤海在内的部落将出兵参战

这一年9-10月,三路军从属于西京的金肃城出发,分头进攻西夏各地。 辽军的意图也很明显,希望以最短的速度到达兴庆府,对西夏进行釜底抽薪式的斩首战术。 因此,除了在南方进行袭击作战的南路军外,中路和北路直接盯着贺兰山区前进。

但是,为了分散李元昊的观察力,进一步欺骗西夏军队的防备重心,作为铁杆主力的北路军迂回进攻贺兰山区。 前进速度慢的皇帝直属力量,过黄河后穿越河套地区。 这样,无论西夏把主力军放在什么方向,都会面临顾此失的问题。

西夏首都是辽军西征的重要目标

3李元昊的防御系统

西夏国内的地形因素给辽国人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平心而论,辽国的西征布局如果面对北宋这样的对手,可能会非常有效。 但李元昊的西夏势力不属于这种类型。 几代人经过与宋朝、契丹、西藏势力的对抗,他们已经探索出了非常灵活的防御系统。

在地理上,西夏有三个对自己有利的自然因素。 首先是保卫首都兴庆府的贺兰山脉。 庞大的辽军主力,要从这里突破是非常困难的事件。 因为无论是步兵队伍还是骑兵队伍,都不能从容地在山区展开。 加上连绵几里的缰绳,很容易被伏击者挡住腰。 其次是流经大半西夏国境的黄河。 不仅在东南方向保护了首都,还客观上阻止了辽军的前进速度。 最后,不断沙漠化的地区环境加大了入侵者的后勤压力。 辽军主力也必须沿着黄河水系前进,不会发生可怕的后方灾害。

贺兰山和黄河护卫着兴庆府

制度上,西夏的全民皆兵制度比辽国更为彻底。 建于沙漠绿洲的城寨,可以获得极高的动员率。 老人、青少年和女性居民有义务拿起武器保卫城堡,以聚集青壮年男性组成野战力量。 李元昊也正式利用了这个系统,组建了自己的铁鸦子近卫军。 地方长官也可以召集部落骑兵战斗。 敌人陷入攻城战或漫长行军时,西夏骑兵可以冷静选择进退。

当然,与辽国这次大兵压境相比,李元昊也不能将其作为常规入侵来解决。 根据来自侦察兵和边境部落的消息,李元昊大致知道了耶律宗真的战术雏形。

李元昊几乎全程掌握辽军的动向

相比之下,只有负责牵制的南路军,李元昊要求南部各城镇关闭。 对方首要由骑兵组成,很难攻占严密防卫的城市。 除了缺乏缰绳的支持外,补给品都需要通过战养战获得,很容易陷入焦土+堡垒战略的汪洋海。

对于拥有足够兵力的北路军,李元昊决心在贺兰山区拖着它。 大量西夏部队向这个方向集结,沿贺兰山麓呈阶梯状部署。 辽军一发现这个方向有很多西夏部队,就会义无反顾地进行强攻。 有时候,数量太多的他们,反而不容易在山间迅速突破。

的贺兰山区不是军队前进的理想路线

与耶宗真的中路军相比,李元昊将大量河套地区的人口撤出了原定居点。 焚烧无法运出的物资,填埋水井等,阻止入侵者获取水源。 这意味着西夏的野战军暂时集中部署在贺兰山,无法保卫其一半以上的核心领土。 但是,李元昊直属的精锐,随时保持对这支敌军的关注。

之后的历史也表明,李元昊的部署非常成功。 耶宗真宁可因为太分散的招聘部队,被动地限制了路人的马。

河套地区的沙漠化地形也是辽军前进的一大障碍

4决定命运的沙尘暴

对于骑兵比例较高的辽军来说,这次西征是后勤噩梦

分头前进的辽军,很快在以前决定的作战范围内遇到了困难。 南路的耶律重元,没有攻陷大城市的手段。 他的骑兵在庸碌中,度过了整个战争。 西夏守军在城头嘲笑对方的无能。

在北线,南院大王萧惠的大军也如期陷入贺兰山区的镇魂战。 在几次前哨作战中,党项人的轻骑兵看起来不是辽国的精锐对手。 在合理快速发展的情景推动下,辽国主力开始进入防渗墙山区小路。 许多党民兵以各种方式发动袭击,不断制造路障,试图减缓对方的前进速度。 所以,即使辽军在装备和训练方面更胜一筹,也必须以最慢的速度前进。 骑兵在这样的战局中特别困难,幽州的唐式步兵也只能排成纵队前进。 擅长造车的奚人容易受到指责。

黄河和贺兰山之间的地带非常适合防守军队的防御

只是在中路,耶律宗真的部队很顺利。 由于几乎没有抵抗,全军在无聊的莱里走了200公里。 在此期间,北路军战报和李元昊的合计要求,不断交错传播。 前者进展很快,但还是胜利中毕竟兴庆。 后者似乎无法承受辽国的双向夹击,不得不寻求和解。 唯一的问题是后勤。 在得不到任何当地补给的情况下,中路军实际上出现了很多非战斗减员。

发现对方完全中计后,李元昊立即出动自己的3000铁风筝近卫军,全力阻止其完全进军黄河沿岸辽国北军。 后者疲惫不堪,但焦急地等待着期待已久的决战。 两军在贺兰山和黄河之间排列阵势,主力骑兵布置在中路,步兵保护了两翼。 混战中,辽军装具骑兵很快将西夏人精锐铁鸦子退守,但被李元昊提前部署的拒马和大盾挡住。 这些人是西夏从宋朝招募投降或俘虏的步兵,擅长防御阵地以对抗骑兵的冲锋。

铁鸿子是李元昊精心培养的近卫军部队

发现正面攻击无效的萧惠,立即对右翼骑兵发起了迂回攻击。 紧追西夏侧翼的地方骑兵后,成功动摇了正面的步兵阵地。 激战中,李元昊只能带着一千名骑手突围。 来不及撤退的步兵,只能当场进行无谓的抵抗。 然而,在这一突击过程中,西夏国内常见的沙尘暴不期而至。 陷入步兵队伍的辽军骑兵,由于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引起了大乱。

李元昊抓住机会,开始了最后的反击。 军队装备的铁鹞子从沙尘中飞出,一瞬间冲走了毫无准备的辽国骑兵队。 慌忙选择道路的他们,又向后进入了己方战线。 西夏追兵乘机向前冲,彻底摧毁了辽军的士气。 许多辽国士兵因为地形狭窄和视野有限,在混乱中死去。 骑兵在两眼发黑的逃跑中,被步兵和缰绳重堵了活路。 于是,更少数西夏人反而获得了很大的特点。 辽国皇亲的贵胄大多因为无暇逃跑而被俘。

从汹涌的沙尘中飞出的西夏骑兵

5非决定性的胜利

第一次贺兰山战役的胜利没有逆转西夏的劣势

1044年的第一次贺兰山之战以李元昊的西夏完胜告终。 辽国北军崩溃前,无所事事的南路军已经多次退却。 即使是没有目的的中路军,也在得到战败的消息后迅速向东撤退。 辽国也遭遇了建国以来的重大失败之一。

但是,西夏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除了因战败和后勤困难而死亡的数千名士卒外,辽军主力依然健在。 而且战争完全发生在西夏境内,所以对辽国自身的生产没有任何影响。 西夏人由于大面积的军队调动和焦土战略,失去了许多艰难的建设成果。 对经济基础薄弱的小国来说,这样的胜利非常具有危害性。 辽军虽然暂时被打败,但在战斗中表现出了超过西夏军的战斗力。 李元昊精心培育的铁鸦子也装备了骑兵,无法对抗辽国骑兵的打击,其他地方部队无法在正面交战中获胜。

人口有限的西夏,完全出不了长时间打消耗战的军队

更要命的是,发生在战斗的第三年。 奔走于西夏建立的李元昊病死了,西夏内部暂时失去了掌管大局的坚强人物。 整个国家的经济也没有从1044年的战争中恢复过来。 虽然辽国拥有越来越多的资源储备,但可以用前一年的残军再战一次。

于是在1049年,耶律宗真迫不及待地展开了战争报复。 这次,他不仅改善了自己的战术部署,而且在维持后勤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来源:印度时报中文版

标题:“第一次贺兰山之战:西夏抵抗辽帝国的战术杰作”

地址:http://www.yqjqqwc.cn/ydxw/26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