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073字,读完约15分钟

“你一个小姑娘,如何不穿的亮点”。在性冷淡风大行其道的今天,穿得鲜艳是大妈们最后的执着。到底为什么,大妈们总爱穿得鲜艳?

在中国,每个城市都有广场。

广场上,各个中心都有很多阿姨。

她们的红色如火,粉红色如霞,绿色的远离那里的草。 他们是红橙黄绿青紫,万紫千红一片的海洋,是夜晚空中永远最明亮的星星。

“你是女孩子,怎么不穿才好看? ”。 在性冷淡风盛行的今天,穿着鲜艳是阿姨们最后的执着。 为什么阿姨们总是穿着华丽的衣服呢?


年10月22日,90岁模特赵祖母出门前在镜子前化妆/视觉中国

不知道什么是美的青春

要解释阿姨为什么“好色”,很多人发现的科学理由可能是,年纪越大,眼内镜片越厚,短波长的光减少,对蓝、绿的敏感性下降[1],也就是对颜色的敏感性下降。 换句话说,在爷爷奶奶眼里,天空没那么蓝,花没那么红,甚至菜市场的葱都可能比不上从前的绿色。

如果上了年纪,颜色很弱,为什么地球另一边的北欧阿姨整天穿着黑色的衣服呢? 更不用说我们的中国大人了,清一色的灰布中山装藏蓝色毛线帽上街遛鸟度过了美好的一天。


年7月24日,上海,阿姨们在星巴克店门口晨练,跳广场舞/视觉中国

为什么只有中国阿姨很风骚? 在她们走过的漫长岁月里,是什么塑造了审美,又是什么抛弃了她们?

考虑到退休年龄和身体状况,我们把阿姨定义为50岁到69岁的中国女性。 此时回头一看,他们18岁的日子空不明朗。


80年代在上海,那时的广场舞还不理智,但是已经开始流行集体在地上打太极操了空。 当时的中国阿姨衣着风格单一,颜色以蓝灰黑绿为主/视觉中国gettyimages

“穿着蓝灰色的衣服,衬托出温柔脆弱的冷淡,几乎无法逾越。 它遮住了女人们的身体,就像在狂暴爆炸的恐慌时代防护在屋顶上的帆布”这是法国学者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在20世纪70年代访问中国看到的情景。

蓝灰色的背后,首先是物质的匮乏。


80年代末,大同到北京的硬座车厢内/视觉中国gettyimages

50年代末,棉花连年歉收,物质匮乏导致纺织品产量下降,都要凭票购买。 以平谷县为例,1969年,人均年17.1市尺[9]被发表,这是什么概念呢? m代码优衣库的基本机型白t需要的面料约4.5英尺,也就是说在阿姨们的青春期,最基本的机型,一年到手的面料不到短袖4件。

如果穿着“一条裤子的家人”,购买衣服时的耐久性、牢固性是首要诉求。 无论男女,都是蓝灰色,尽量简洁的设计成为了服装的第一选择。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对当时的阿姨来说,打扮成什么样只能买“假领子”(只穿领子不穿的特殊服装),在衣服不能隐藏的条件下,“美”只能是奢侈。


80年代辽宁沈阳,下班的工人们骑自行车穿过繁忙的十字路口,一眼看到深红色、浅色的衣服也屈指可数/视觉中国gettyimages

灰色的另一边是压抑的悲伤。

邢燕子,17岁,齐耳短发,斗志昂扬,衣服从风格到颜色都和男装一样。 那样的她带着燕子突击队到农村工作,1960年,邢燕子登上《人民画报》,成为郭沫若钦定的“铁娘”和那个时代的偶像。


1976年第9期《人民画报》封面刊登的是知识青年邢燕子(最右)和侯隽在麦田看麦子生长情况的照片/照片被侯隽捐赠给视觉中国

“铁娘”“女人也顶半边天”的背后不是男女平等权,而是需要统一劳动。 据统计,1949年至1957年8年间增加的女职工共计200万人,1958年新增加的女职工相当于解放前女职工总数的10倍以上[14]。 很多女性不得不加入体力劳动大军,处于花季的阿姨们忘记了对美的追求。

更重要的是,在那个疯狂的时代,蓝灰色是最高的阶级保护色。 在天津,带有“资产阶级生活习惯”色彩的商品被要求停止销售,仅百货商店就有582种停止销售的商品,占所有经营品种的10%。 其中包括化妆品、各种鞋油、围巾、女式手套、各种纽扣、塑料卡等[15]。


上海是第一百货商店门口的人来人往/视觉中国gettyimages

对那时的阿姨来说,穿灰色还是彩色不是自己喜欢的选择,而是做阿庆嫂还是柳妮娜的角度问题。

所有人都想要一条德克兰的裙子

刮着改革的春风,中国人民真争气。 1983年,国家商业部终于发出通知,全国免除布票、棉絮、棉布、棉絮全部开放供应,近30年的“布票”制度至此结束。

计划经济结束是件大好事,但当时的中国人还没有从物质紧张的痛苦中醒来。

前上海市第一商业局业务处长陈春舫回忆说,布票制度取消的那天,上海商场拥挤不堪,顾客们纷纷抢购面料,害怕一夜回到解放前。 当天第一百货商店、第十百货商店都不能关门[7][16]。


80年代重庆的服装店挂着颜色多样的皮衣/视觉中国gettyimages

中国人不缩小省布,穿裤子后穿什么好看,多亏了70年代的化纤革命,这场革命带来了“德克隆”的普及。

1972年至1973年,中国从西欧引进化纤设备,提高化纤产量占国内原料的比例,处理了一些人的服装问题[17] 到1978年,“德克兰”成为最火热的时尚单品[13]。

德克隆,确实很美。 相对于棉布,德克隆的特点是不仅不易起皱,而且给面料的染色工序带来了很大的空之间。

70年代,客户们在瑞虢祥选择了“德克隆”和人造棉布/李盛北京日报

改革开放,社会解禁,口袋里有钱了,买不起布了。 我想搞西洋风,不能少了节俭进货的保证。 1949年,全国居民服装费用家庭人均支出仅为6.5元[13],到1978年,仅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服装费用支出就达到14.74元。 十二

这时候,原本以蓝、绿为主的“德克隆”,已经满足不了大妈们日益增长的扮相需求。 如果有什么要买的东西,抢就是赚钱。


1988年山西大同,一家三口拜访亲戚朋友,照片中的年轻母亲不仅穿着鲜红的上衣,还搭配了同色的红鞋/视觉中国gettyimages

70年代初,王府井有益民商店专卖出口转为内销服装,突然变成沙漠绿洲,姑娘们为了买衣服不得不在人群中挤了几个小时。 根据北京日报的采访,这是一件14元的长丝“德克隆”刺绣衬衫,商标上绣有“精工巧制”和“madeinchina”。 因为太奢侈了,所以必须关在箱子里。 只能在大学时代之前穿。 依然很显眼。

除刺绣外,北京印染厂的设计师还从中国画中汲取灵感,设计了非常具中国特色的宽幅花布。 从照片上看,他们可能是后来你妈喜欢的大蜥蜴,大花被的原型之一。


2009年12月27日在浙江嘉兴,阿姨为了抵御大雪寒风卷了床单,但她身后招牌的辣妹穿着夏装/视觉中国。

随着《德克伦》的普及,姑娘们纷纷穿上小花裙,穿着带衬里的白裙子,走在路上裙子飞扬,花裙成为了各自大妈花季最美的梦想,但遗憾的是这样的梦想一时

自豪的审美从哪里来

物质上的开放带来了审美上的改变。 我很饿,看着汉全席不知道怎么下手。 这可能就是八十年代阿姨们内心的写照。 现在的阿姨也是当时的少女,不知道什么是美,什么都只能试一试。 阿姨夸张的审美可能是80年代流行文化的杂粮。


电影《庐山恋》海报/豆瓣电影

上映了《文革》后的第一部以恋爱为主题的电影《庐山恋》。 电影中女主角穿着明黄风衣的红色高跟鞋,和男主角一起穿梭在山林之间,一会儿全员做电影中的华侨少女周筠,带着裁缝师走进电影院,要求裁缝师按照电影中的服装模仿黄风衣。

电影短短一秒钟的“轻轻吻”就像地球最后的夜晚,激发了阿姨们自古以来的爱美本能/《庐山恋》电影的截图

对高彩度色彩的追求在接下来的电影《街上受欢迎的红裙子》中达到了高潮,一时全体人员都穿着红衣服,穿上了花裙子。 “来自大西洋底的人”风靡了“蛤蟆镜”。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南斯拉夫电影以夹克装为潮流项目……


80年代中期,《街上流行红裙子》北京和全国女青年身穿红裙子,冬季身穿红羽绒服成为时尚/视觉中国。

要说明星只是流行青年专利的一部分,那家家户户拥有的美女日历,才可能是阿姨色彩美学的真正创始人。

1982年的一天,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摄影师西天鹰给演员方舒拍了肖像照。 这张照片后来被收录在中国第一部日历《影中人》中,排在前面的有炽手火热的影星刘晓庆、斯琴高娃、周迅等。


着名女演员周迅也兼职过日历女孩/网络

谁也没想到当时价值40元的高价日历最终会卖出22万册[10]。 这是什么概念呢? 80年代城市普通员工一个月的工资不过40元。 他们用这笔巨额资金给美女日历打了call,最终创下了2001年周杰伦《范特西》专辑一半的销量。


1989年末在北京街头,在美女日历的画前停下脚步经常翻阅的男性/forrest anderson getty images视觉中国

值得倾囊而出。 这个时期的美人日历的名称多为“韵”、“味”、“纯”、“真”,但是日历上白衣飘飘的清纯美少女很少。 长期压抑之后,人们心中对美的渴望是直接的。

相应地,要想经常卖日历,请先在颜色上选择。 当时日历上的女性大多穿着色彩鲜艳的礼服,一个人通常会出现三四种花色的面料,但辅助的炽热眼神、明亮的嘴唇,可能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粉丝经济”。


日历上的女性大多明眸皓齿,掉落大方,像沙滩上露出的珍珠一样散发着人的光芒,吸引着路人的眼球/贾育平。

《之友》杂志社副主编中间子平在《日历风云一瞥》中指出,1995年,浙江人美、浙江照片、西冷印社、中国美院4家出版社当时的日历总发行量达210万册以上,多个品种单行本印刷10万册以上,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几本美女。


今天阿姨们热衷的泳装风格依然是点燃日历的中国经典款/视觉中国

在那个网络尚未兴起的时代,80年代独特的美女日历就像今天的时尚博主和杂志一样,孕育了一代阿姨的时尚圣经。

再不穿就晚了

电影、美女日历、阿姨们像海绵一样吸收时尚能量,用五彩斑斓的颜色表现自己,表达对美的渴望。

只是问题依然存在,走过黑暗的青春,时尚浪潮一再退去,中国大妈们为什么要重复这种色彩的美学,同时在五六十岁的时候发扬光大,成就井喷,穿越得越来越鲜艳?


年11月10日,上海,美丽的东北阿姨/视觉中国组

因为以前没有机会

80年代的争奇斗艳百花齐放给阿姨们的审美打上了绚烂的底色,全城的流行青年无论穿什么,每一条街都是时装周的秀场。 很遗憾这个热闹是别人的,阿姨们必须提前退场。


年6月20日早晨,海口一位晨练的阿姨在阴凉处休息,太阳也慢慢升起,阳光照射在她的身上/视觉中国

1987年,妈妈二三十岁,生下你,正式加入女性行列。

中国妇联主办的《中国妇女》杂志发表了关于妇女问题的讨论。 在这个女人是否回家的争论中,“中国女人”最终要求女人成为“超贤妻良母”,决定既做母亲,也做坚强的女人。

这种社会蔓延很快出现在女性对服装的选择上。 衣着朴素、端庄在国企、机关工作的妇女必须接受严格的着装要求,不能穿得花里胡哨。 否则将被视为轻浮和放荡[6]。


80年代末,法国摄影家闪雷( yann layma )在徐州工厂门口拍的情景,穿着蓝绿色工作服的工人们好奇地盯着这个外国人/视觉中国gettyimages。

光穿着的话,铁饭碗就拧不紧。

1990年,下岗热潮席卷而来,公司随着着装规定灰飞烟灭。 从1990年到2000年,中国女性劳动者净增加38万人,“阿姨”女性劳动者净减少816万人。 [2]根据中国劳动部的数据,1997年女性占中国劳动力的39%,下岗职工近61%为女性。 十八

在时代的潮流下,阿姨们只能接受下岗的命运,几乎一刻不停地进行着人生下半场的奔波。

门槛低的服务业成了很多人的选择。 中山大学教授李若建估算,在下岗阿姨这个群体中,至少有100万名从事其他职业的“阿姨”(主要是工人和农民)转入服务员行列,开始了以保姆、清洁为中心的后半段人生[2]。


年12月16日,在北京街头,戴着口罩在雾中舞蹈的中年舞者/视觉中国

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这失去的一代。

阿姨,或者你和我妈妈,经历了黑暗的青春期,比起追求美,她们更不知道美是什么。 疯狂的年代过去了,关于美的观念开始一个个构筑起来,少女变成了女性,贤妻良母的社会要求变成了另一个枷锁,关于红裙子花衬衫的梦想再次深深地埋藏在心底。 人到中年,铁饭碗坏了,马不停蹄从头再来,和吃青春饭的少女们在服务业竞争……

一生过去了,到了晚年,才获得了想穿的自由。 推翻几十年前的时尚,穿红色的裙子,戴上大花旗鱼青蛙,挥舞着渐变的围巾,照亮了广场的每个角落。


年10月16日,深圳000多位叔叔阿姨在莲华山风筝广场表演秧歌,挥舞手中的丝巾扇子/诗句中国

很俗气吗? 俗气。

但是,对妈妈们来说,他们只是穿着18岁时买不到的花衬衫,穿着30岁时没穿的红裙子,60岁时一如既往地爱着年轻时得不到的一切。

再不穿了,真的要晚了。


参考资料:

1 .黄敏、刘浩学、廖宁放. () .年龄与视觉光谱响应的关联性及其对颜色判别的影响.光谱学和光谱分解,33(07 ),1886-1891。

2 .李若建. () .留守与退场:《中国阿姨》的人口学分解.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5(5),149-158。

3 .吴亮,高云. ( 1999 ) .日常中国——80年代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p117 .

4 .李琳. () .新中国成立后30年( 1949-1978 )女性服装快速发展史研究( master's thesis,北京服装学院)。

5 .谷鹏飞、赵琴. () .中国现代服装审美风尚与主体身份认可关系的变化.社会科学战线,(6),( 147-153 )。

6 .叶星辰. () .女性形象的塑造——1980年至1985年《中国女性》杂志的封面研究.美与时代:上,( 12 ),( 75-77 )。

7 .宋海帆. () .社会学视野下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中国服装变迁解析( master's thesis,四川师范大学)

8 .横建培. ( 2004 ) .热情时尚的再思考:文革时期色彩现象的解读.中国服装(北京),( 11 ),( 18-20 )。

9 .郑丽霞. () .“文革”时期女性服装问题研究( master's thesis,首都师范大学)。

10 .美女在历史上与社会共谋的审美运动.,中国信息周刊

11.1篇内参在3年前取消了布票。 北京日报。

12 .中国60年服装革命:从棉布到“德确良”人造纤维. 2009,中国网

13、时尚记兴趣. 1994、北京日报。

14 .黄威. () .“文革”时期女性形象政治化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首都师范大学)。

15 .严家其、高皐. ( 1990 ).[文化大革命]十年史( vol. 1 ) .远流出版事业株式会社

16 .袁仄、胡月. (,-06-23 ) .“西装热”与改革开放,光明日报,6。

17 .陈锦华.国事忆记[m] .中央党史出版社,2005:435

18 .林子人. () .半边天到底有多大? 中国女人是怎么离开家庭的,为什么现在又回到了家庭? 界面文化。

来源:印度时报中文版

标题:“中国大妈为什么总喜欢穿得花花绿绿的”

地址:http://www.yqjqqwc.cn/ydxw/26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