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247字,读完约23分钟

【编者按】

江南是中国最现代化、最具有独特文化精神的地区。 坐拥河湖大海的鱼米之乡,从宋代开始工商盛行,文教发达,中外交汇。

自古以来流传着与现代的漫长邂逅,使江南成为理解旧中国如何变革的绝佳窗口。

信息记者走访了苏州、无锡、朱家角、湖州、余杭、绍兴、宁波、舟山、金华、兰溪、衢州、温州等各色江南小镇,以人文主义的眼球,冲破俗世的想象,审视了江南古今变化留给普通人命运的真实轨迹。

位于无锡会友路1号的辅仁中学,于2009年搬迁到现在的住所。 迄今为止,这所成立于1918年、至今已有100年历史的江南名校,已经经历了数次地址变更。 最初在无锡市东门附近,1988年搬迁到南门外的沁园新村,后来在会友路1号,在无锡地图上画了一个大半圆。 但是,如果想顺利打车到达这里,无锡的出租车司机就是更熟悉的名字,“二中”——无锡市第二中学。 这是1949年以来这所学校的名字,到2003年,刚才被改成了“辅仁中学”。

谈到路人和辅仁中学,得出的结论是,他们的第一反应是“还可以”,其次比较,不及无锡其他省的要点高中。 辅仁只是江苏省四星级的要点高中,因为风头远不如被评上五星级学校。 进一步追问,关心无锡教育、熟悉相关掌故的人,记得辅仁中学毕业生中有钱如锺书的大名人,但对辅仁中学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几乎一无所知。 并且,对于这种与考试和升学等实际问题无关的历史细节,他们也不太在意。

辅仁中学官网上写道:“1918年秋,上海圣约翰大学无锡同学会的唐纪云、杨四箴提出学校建议,随后在同学会筹集资金,设立‘无锡私立辅仁中学’,是无锡地区最早实施新教育的完全中学。” 折射在这背后的,是无锡乃至江南地区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乡绅和企业家的艰苦努力。

1918年7月21日号是“新无锡”辅仁中学招聘广告

1918年9月14日辅仁举行了开学典礼

唐家”的诞生

孔飞力是《中华晚期帝国的叛乱及其敌人》一书,以太平天国运动被清廷彻底镇压的一年,即公元1864年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这一镇压过程中,江南地方精英的权力不断坐大,逐渐开始接管地方行政事务。 无锡也处于同样的历史进程中。

对经营布庄的唐戈勋来说,这个历史进程可以说是空前的灾难。 1863年农历8月至1864年初,淮军和太平天国数十万大军在无锡县内外反复厮杀,给无锡造成了严重破坏。 唐戈勋率领一家老小逃到无锡的严家桥躲避战火。

之所以选择严家桥,是因为唐慧勋的仔细计算。 这个地方的家庭很多,居民大多是来避难的移民,容易相处。 更重要的是,当地的手工纺织业相当发达。 唐慧勋盘走下经营不善的布庄,与擅长做生意的两个儿子唐洪培、唐福培一起管理布庄善加,很快生意兴隆。 之后,唐氏家族又创立了米行、栈等布庄商务资本的原始积累,为唐氏子孙从商务过渡到近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第一桶金。

从1910年到1920年,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战后恢复,无暇顾及,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短暂的春天,唐家第三代人也积极在无锡开始了实业。 他们的选择仍然是卖老本行——布。 只是,手纺织业从当初传入日本,转变成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

唐戈勋在降,唐氏子孙一代根据晚清状元陆润庠的《勋培镇国千年盛,积德传家百事昌》排名。 唐慧勋有八个儿子,都是培字代,唐洪培第七个,唐福培第八个,他们的下一代是镇字代。 唐洪培的次子滋镇创办庆丰纺织厂,唐福培的四子殿镇创办丽新纺织染整厂。 到了20世纪30年代,“庆丰”和“丽新”成为无锡人熟悉的企业品牌。 这也是白手起家的唐家在短时间内进入了当地的“四大家族”。 无锡人本来支持“杨家”、“薛家”和“荣家”三足,现在多称呼“唐家”。

“读书也能做生意”

1885年,唐洪培的第六个儿子出生,被称为唐蓑镇,在他今后的人生中,更为人熟知的是他的“字行”之名——唐纪云。

唐家对第三代产业的辛苦经营,不能让唐纪云长袖善舞的身影消失。 1909年,他与唐保谦和其他7位朋友合资9股,每股1万2千银,在无锡蓉湖庄创办了九丰面粉厂。 1921年,由他和唐保谦主导,与多位朋友一起,集资100万元,创办庆丰纺织厂。 唐纪云可以说是唐氏家族产业的中流砥柱。

但是,这个中产阶级支柱的“画风”和其他人不太一样。 唐家的第三代很多人投身于实业,但他们从小就依然接受着古老的补习班教育,以科举为“正道”。 据说这是因为唐戈勋临终前给唐家的子孙留下了祖训的遗言。 “我期待着子孙后代读书中举,但如果读书不成功,就必须学习工作。 庶流不会在性中游荡,也不会破坏家业……”

从字面上看,“读书不成功,就要学习一业”,这不过是防止唐家子孙“游走、腐败家业”的不得已手段,但这也是洋务运动以后商人地位明显提高的社会背景,以及无锡作为重要的商店历史,自古以来 无意中帮助唐家走上现代化的新道路——在读书经商也能走的这条路上,唐纪云必须走得更远,他从小熟读经史,接受良好的旧教育,通晓英语

以前传入中国社会的,科举功名往往与家族的兴衰密切相关。 除了工商业的繁荣外,无锡的文化积淀也相当深厚。 明清时期,江南考试举人读书人数全国最多,无锡进士在江南各县中又名列前茅。 由于科学之名鼎盛,无锡产生了许多望族。 但是晚清之后,这些科举望族的命运随着巨大的历史变动而变化,这些历史变动除了前述太平天国运动外,还有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

1901年1月,清廷在变法上颁布诏书,开启了晚清最后十年的“新政期”。 虽然废除了新政科举制,切断了地方士绅往上走的路线,但他们很快就敏锐地发现,新式学堂能够发挥与旧科学考试相似的功能。 虽然兴起新的教育在无锡乡绅和商人中已成风尚,但保守势力当然不会对此漠不关心。 1904年爆发的米业商人打破了无锡士绅杨耀创立的新学校“祺实学堂”的“破坏学热潮”,在无锡大受欢迎。 苏州巡抚端方介入后,扶持新式学堂的力量压倒了保守势力,1904年11月,由美商捐赠,成立了专门管理地方教育及其经费的锡金校务公所。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了《壬子学制》,建立了新的教育体制,无锡城乡再次掀起了学校热潮。 这个时期,随着当地民族工商业的繁荣,无锡的地方望族如杨氏、华氏、荣氏等都参与了新学的兴起。 其中,荣氏投入的资金和精力尤为巨大,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大学,有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还开设了供人们自学进修的图书馆,构成了相当完善的近代教育体系。 这样的目的非常确定:为实业培养合格的人才——正如荣德生所说:“一年的统计中,向国家纳税、向社会和学校提供资金的人也很多。 至此,外国培养人才,专心于实业的效果”。

在这样的时代风气下,唐纪云在圣约翰大学完成了新的教育,并与其他圣约翰大学的毕业生合作,于1918年9月创办了“无锡私立辅仁中学”。 校名《辅仁》来自《论语》。 “君子为文会友,友辅仁”。 这是无锡最早实施新教育的完全中学,对无锡乃至整个江南地区来说也是中等教育现代化的开始。

圣约翰的烙印

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传教士和教会占有特殊的地位,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辅仁不例外。 对圣约翰大学毕业的唐纪云来说,教堂是他信赖的重要教育资源。 辅仁中学的英语校名st.john's alumni school是指圣约翰大学校友会所开办的学校。

被称为“东方哈佛”的圣约翰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完全按照西方大学模式设立的大学。 清光绪五年( 1879年),美国基督教圣公会主教施约瑟( Samuelisaacjosephschereschewsky )在上海设立圣约翰书院,光绪三十二年( 1906年)、 卜艳济( francis lister hawks pott,1864-1947 )是按照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特区条例注册圣约翰大学的同一圣公会传教士,曾任18年书院院长,之后主持学校长达35年以上,深入圣约翰。

同样,辅仁也被打上了深深的圣约翰乃至圣公会的烙印。 的发起人和校董分别来自唐纪云、杨四箴、许松泉等圣公会教友和圣约翰。 第一代校长慕高文( gouverneur frank mosher )、第二代校长戴泽民( rev.e.r.dyer )、第三代校长杨四箴担任无锡圣公会会长,抗战胜利后,杨四箴兼任无锡圣公会设立的普仁医院院长。 辅仁创立之初,卜艳济被邀请参加第一届开学典礼并发表了英语演讲。 辅仁的英语学校训“live to learn,learn to live”(为学生而学,为学生而生)来自卜艳济在演讲中鼓励学生的警句。

年轻时的慕高文

另外,辅仁被圣约翰列为“承认学校”( accredited school ),毕业生在保送制度下让圣约翰坐直升机。 辅仁首届毕业生朱树卓在《回忆录》中指出,他和其他辅仁毕业的同学进入圣约翰后,“对母校辅仁中学负有很大的使命”、“每天提心吊胆、互相鼓励”、“工作日不离校”、“学习不怂” 辅仁也多次在《毕业刊》上发表《启事》,以学校与圣约翰的特殊关系作为推进招生的手段。

本校为上海梵王渡圣约(翰)大学同学会创立于锡同志,中西并重,聘请良师益友,灌输纯正的学识,培养高尚的道德,为青年儿童准备进入大学。 经圣约翰许可,获得本校中西毕业证书的,可以直接从这所大学辍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辅仁中学办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对无锡乃至江南教育现代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基于圣约翰大学信奉的“自由教育”( liberal education ),全面快速发展,推进文理兼容的通识教育。 辅仁中学按照圣约翰附属中学的课程标准,全面开设各种文理课程和语文经典课,以英语课程、英语教学为主。 民国时期历代毕业生的共同感受是,辅仁是一所深受美国教育体制影响的“自由制中学”。 其中,英语教学给辅仁学生的印象最深

历史学家许倪云是辅仁中学1949年的毕业生,据他回忆,每天上午西文科的《读的教材和教会学校的教材差不多》,除了修身、国文、古典诗词这些课程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世界历史和地理等所有课程都是英语。

1928年的学生做了化学实验

辅仁校史馆至今仍珍藏着1947届毕业生顾雪雪用英语完成的几何作业本,字细如蚊蝇,一笔一划,不细心。 顾雪回忆说,抗战胜利后,辅仁在无锡复学时入学。 “当时辅仁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很多科目采用英语原版教材,老师用英语上课,学生用英语完成作业。”

1947年出生的区雪雪的作业本

辅仁篮球队获得全市中学生联赛冠军

当然,辅仁中学不是全面模仿西方模式的学校,与无锡圣公会创办的圣幼儿、明德、德慧小学不同,辅仁不开设《圣经》课程,不宣传宗教信仰,也非常重视中文教育。 第一届开学典礼上,无锡县长杨亩韭菜特意在演讲中表示:“教堂学堂中也有与中国内地不熟悉的,偏重外国文案,还不重视亲教、意志的束缚。 学生毕业时对中国文学也没有准备,称赞慕高文校长“想洗刷过去教会学堂的缺点”,不仅要求英语教育,还要求中文教师“周咨博”进行详细访问。

辅仁中学1967年毕业生张嘉彤的父亲张荣和金钟书一样在辅仁学习了两年。 我听说儿子被辅仁录用后,告诉了他。 “我们辅仁中学当时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学生,每过一会儿任课的国文老师就在班里告诉同学们,大家都早早地去看了橱窗,在金钟书上展示了作文。” 另外,“老师非常尊敬钱锺书的作文,也曾对同学们说过。 钱锺书的作文,我们学校的国文老师哪个也改变不了。 ”。 江阴女作家胡美凤在旧书店购买了4本辅仁初期学生孙希圣的作文案(现藏辅仁中学史馆)。 其中有教师给了甲等分数的作文《我最迷恋的花木及其理由》,让她很吃惊。 “1924年的辅仁学子这么有才华”、“这所房子住在石塘湾,是一个叫孙希圣的学生,有他工整秀丽的毛字”。 从这些事件也可以看出辅仁对国文教学的重视。

1924年竣工的校舍

“辅仁好厉害”

慕文和戴泽民这两位辅仁中学的“洋校长”,任职时间不长,加起来也有8年左右( 1918-1926 )。 对辅仁影响更大的是两个中国人。

一位是上文连续提到的唐纪云。 1918年辅仁中学成立之际,担任上海圣约翰大学无锡同学会会长。 辅仁中学规划时,还成立了学校委员会。 无论是1932年编写的辅仁中学《本校校史》,还是1949年10月辅仁中学填写的《无锡公私立中等学校概况表》,唐纪云的名字总是列在学校委员会的名单上。 也就是说,从辅仁中学创立之初,到改建为公立学校,学校委员长是唐纪云。

另一位是杨四箴。 从1926年开始,到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1958年,他担任辅仁中学校长已经32年了。 但是,杨四箴留下的公开副本记录很少,与他校长任期的长短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老辅仁毕业生的回忆中,给人更生动印象的是杨四箴的夫人,是在辅仁担任英语老师的朱雪英。 无锡市前副市长李永锡说,朱老师是有名的“凶”老师,英语课文都要求学生背诵,“她走进教室,眼睛对着全班同学扫,大家屏住呼吸,心怦跳。” 这种严格教育最直接的结果是:“当时辅仁的学生都勤奋、不懒惰、不懒惰”、“现在的大学者钱锺书是当时全校英语作文第一的获得者,其水平,现在的大学生也未必赶上。”

杨四箴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具体事务的处理上。 根据1922年毕业生诸祖荫的回忆,辅仁的一些学校委员说:“有些人只挂名,有些人承担经济责任,经常提问的人是杨四箴。” 1947年毕业生顾文浩也表示:“辅仁中学在杨四箴校长的指导下,在教师、教材、仪器、设备、学习风气各方面,都有较好的建树,第一是聘用学识水平高、学生严谨有经验的教师。” 特别是抗战期间无锡被日寇飞机轰炸,辅仁也被迫停学。 随后无锡沦陷,辅仁举学校迁往上海租界复校,无锡的校舍安排专人照顾。 抗战胜利后,在杨四箴的领导下,辅仁又搬迁到无锡,上海辅仁中学也依然存在,校长也依然是杨四箴,1949年以后,由当地教育局任命校长。

和辅仁关系密切的唐家没这么幸运。 1945年抗战胜利后,唐家公司在短时间内蓬勃发展,但随着内战的爆发,上海周边经济形势严重恶化,各工厂赤字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唐家的几家大宗选择了政治形势比较稳定的美国、巴西等国作为避风港。 在这过程中,杨四箴的才能显露无遗。 在他的管理下,辅仁中学平静地度过了动乱的抗战和内战时期。 同时,上海租界的学校时代面向全国招生,开始招收女学生,所以影响反而变大了。 杨四箴一生所留下的唯一副本,就是这一时期写的,为1939年学生毕业时编纂的毕业刊的序言。 他引用《礼记学记》中的名言鼓励学生说:“世界会变到这里,教育之书比自己学习更重要,什么也不复制。 类通达、强立不悖、后化民为俗、近者悦服远者怀念、学风丕变、国永昌。 ”。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以看出杨四箴对学生的苦心。

1939年辅仁老师的照片

在杨四箴的精心经营下,辅仁中学聚集了许多优秀的教师。 对此,辅仁校史专家、辅仁中学原党委书记按钮伟国做出了总结。

民国时期老辅仁的教师之所以厉害,有几个原因。 一是从创立时开始,辅仁就聘用最好的老师。 解放前,我们现在不叫“教师队伍培养”,直接向社会高薪招聘,请最好的老师来。 当时的警察月薪是8元大洋,辅仁的老师拿了多少钱呢? 教国文的老师叫朱恩沐。 “辅仁”这个学校名字是他提议的,他每个月有60块大洋。 杨四箴老校长非常注意老师的招聘,请多请好老师。 另一个原因是,无锡地方望族出身的读书人明明有上大学的能力,却留在无锡教中学,收入比大学少很多,但是他们想为家乡的子弟服务。 许倪云很关心辅仁这个母校,我接待过很多次。 他回忆了一次,当时教他的老师有很多水平很高,其实可以去大学教书,但希望留在家乡。

辅仁1949年毕业生,成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的庄惠祺和许倪云是同学。 这些多次报答了乡梓的读书人,给他留下了漫长而美好的回忆。 其中,担任杨四箴校长教务,担任公民课和《国学概论》李康复训练,“这位老师出身名门,是明万年冠军孙继澈系孙子,嗣李氏,国学功底深厚,教学经验颇丰,立德树人。 教古文的钱钟夏说:“他是无锡钱氏书香门第一人,父亲钱基鸿是国学大师钱基博的哥哥,毕业于无锡国学专科学校。”他在课上写了许多优美的板书,“选了秦汉策论、南北朝骈文、唐宋明清散文给我们读。” 教英语的沈制平是“我们最崇拜、印象最深刻的名师之一”,他说:“能背英语大辞典,教英语。 就像讲故事一样吸引人。”“解放后,他受雇于江南大学,学部被调到江苏师院,聘为教授。” 许多教授自然科学科目的年轻教师水平也很高,如果自己也是辅仁毕业生唐耀先,他说:“唐老师是浙大农化系的高材生,根据他的解释,可以突然明白同学化学的基本原理、化学多而复杂的反应和性质。”

这些老师教的学生用庄惠祺的话来说就是“群星闪耀”。

我们的49届有“明星”。 除许倪云外,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季国标,是中国化纤工业知名学术领袖和创始人,他又是中国原纺织工业部主管工作的副部长。 孙进已经是东北民族史的学术权威,也是着作等,他整理发掘研究的高句丽史被韩国、朝鲜、俄罗斯等国学者公认,也受到中韩两国领导人的肯定。 华觉明是国内外公认的古代青铜器专家,中国古代科技史权威,是本世纪初江泽民题词《中华与钟,万年永保》传世之作《中华与钟》的总设计师,已经成为中国“学术明星”之一,闻名国内外。 张自立是南开大学着名的生命科学专家,博士生导师。 惠博是清华大学水利专家、博士生导师,现在也是南水北调的主要专家顾问之一。 我国煤炭工业有“软岩功勋专家”朱效嘉、知名炸药专家冯骏良。 另外,我国航空工业第一位国产飞机总设计师马凤山(已故),无锡有名医沈德炘,清华、交大、东南大学、南开大学、河南大学等大学教授16人。 另外,部级设计院党委书记2名,司厅级、部队领导干部4名,省市局长、厂长、总工、知名医生等难以计数。

这个“群星闪耀”班入学的时候,抗战胜利辅仁复校,很多人“刚和父母从四面八方回到无锡,有在沦陷区接受的奴化教育,文化底蕴差异很大,水平参差不齐,年龄大小相差5年”,所以, 后来,他成为了著名的历史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 因此,许倪云在回忆年轻时的经历时感叹:“辅仁很厉害。”

对近代以来探索教育现代化的江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来说,这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在回归老辅仁以前就流传了

“我们辅仁出身的人有非常爱母校的优点。 ”。 在谈及母校时,不愿透露自己名字的辅仁毕业生感慨地说。 他的妻子、女儿、一家三口都是辅仁毕业的,但他本人入学是在1966年这一特殊的一年,“刚入学不久,插队农村,因为一团糟的事件,一直很辛苦,没怎么读书”。

1966年之前,一切都是平静而美好的。 辅仁中学官方修订的校史中,1945年至1966年被认为是“续往、锡邑扬旗”的“奋起”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辅仁经历了创立以来最大的变化,从“无锡私立辅仁中学”转型为公办的“无锡市第二中学”,过去重视英语教育的西方教育模式被苏联的凯洛夫教育学取代,但杨四箴老校长依然存在,学校也始终严格管理,优质教育。 这一时期的辅仁毕业生中,出现了季国标、秦伯益、秦国刚、陈丙珍、盖钧锾、过增元、许智宏、许健民等多位两院院士。 1962年毕业生、儿童文学作家颜徐的话在提到母校时,用师资力量强、学校风气好的话来概括。 这也表示辅仁校友的心声。

把学生欢送到苏北农场

学生乘船定居苏北农村

按钮伟国说,这其实延续了老辅仁以前的传承:

辅仁历来的传承,首先是特别重视整个教师队伍的质量。 至今仍是如此。 我们进行了名师的工程。 好老师可以评价教育新的优秀人才,然后评价学科带头人。 无锡市的中学教育很厉害。 可以进一步评价无锡市名师、特级教师、教授级、正高级教师。 拥有这些称号的教师,我们在无锡全市一直最多,今年我们又有两位老师被选为正高级教师。

二是严格管理。 老辅仁在校学生、校园环境管理十分严格,从一开始就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且不断完善。 实际上,虽然是小事,但要搞好学校,就必须把小事办好。 学生来辅仁读书,到处都需要清爽、安静的读书场所。 这些通过许多日常繁琐的管理工作,我们多年来一直坚持着。

这些老辅仁以前的传人,曾经经历过严重的削弱,辅仁校史对1966-1976这十年的定位是“坎坷”,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第二中教育准备被破坏”。

按钮伟国说:“从1966年开始的10年间,粉碎了‘四人组’,学校的状况一点一点好转,过去一点离开的老师也回来了,但精神已经受到了伤害。” “从1977年发展到今天,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应该不错,但说实话,不能和老辅仁相比。 现在的老师是专家,当时的老师绝对是大家。

1993年,江苏全面推进了初高中分流,无锡市第二中学也不得不剥离中学。 一位老毕业生为了确保高中高质量的生源,建议保存中学教师队伍,由校友会担任民办中学。

老二中广播体操时间

1992年转入沁园新学校

1994年,由民办辅仁中学创办,辅仁1938年毕业生、香港企业家唐宏源和唐翔千、唐鹤千等共同捐赠20万港币扩建校舍。 随后,唐宏源又捐赠20万元图书经费,在高中部设立“唐宏源奖学金”,在初中部设立“唐君远奖学金”,捐赠100万元,建成“辅仁计算机教育中心”。 唐宏源是唐翔千的叔叔,唐鹤千的表哥,他的父亲唐殿镇和唐纪云是表哥,1949年前他们选择了回避地香港,但最终与无锡、辅仁的血脉相连。 对他们来说,辅仁中学不仅仅是中学,而是自己前辈与世代成长的土地之间的联系,是他们为家乡的教育现代化而奋斗的见证。

2003年,在众多辅仁老校友的关心、支持下,无锡第二中学恢复了老学名辅仁中学。 “最初,我们试图恢复学校名称,但在地方上有一定的抵触。 后来,北京的老校友听说了这件事,公开表示大力支持,最后我们顺利恢复了老学名。” 在这些老毕业生中,担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北大校长的许智宏发挥了重要作用。 “许校长一直很在意母校,也很配合无锡,他表明了态度,发挥了强烈的号召作用。” 他们从以前见过老辅仁就传下来了,不会忘记自己见过,也不会假装自己没见过。

建设2009辅仁新学校

年,“杨四箴教育基金”成立,在除名仪式上,杨四箴的子孙表示,希望纪念以这种方式为辅仁服务32年的老校长,继续发扬“明道进德”创立伊始就确立的校训。

年也是辅仁中学创立100周年。 这所百年名校曲折的艰辛与磨难、荣誉与伟大,正是近代以来江南地区教育现代化历史的集中缩影。

参考资料:

徐新《20世纪无锡地区望族的权力实践》

宋佳女《家族互联网、权力精英与地方政治——以民国初年无锡为中心》

唐方敏《无锡唐氏家族的快速发展和教育》

黄树生《圣约翰观照下的私立无锡辅仁中学》

《许偲云谈话录》

蒋明宏《明清江南家族教育》

徐以骆主编《上海圣约翰大学( 1879-1952 )》

张军主编《百年辅仁纪念文集》

贺云飞主编《无锡人与中国的现代化》


来源:印度时报中文版

标题:“无锡辅仁中学:百年名校的光荣与艰辛”

地址:http://www.yqjqqwc.cn/ydxw/26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