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963字,读完约10分钟

可以挖掘坟墓,是考古学最令人胃口的地方之一。 但是,关于墓葬形式的名词很难理解:八字墓、中字墓、黄肠问题集墓……

这些墓葬到底是什么样子,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我们先来调查一下墓葬这个词的含义。 “墓”是指放置尸体的固定设施,“葬”是指放置尸体的方法。 在考古学中,两者合称为“墓葬”。

我们熟知的古墓葬多采用土葬法。 这个墓葬可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

地上填土的部分叫做封土,简洁的名称叫做“坟”。 俗话说的“墓头”“墓包”是指墓葬的地上部分。

秦始皇陵的封土,非常壮观

从秦始皇陵博物院的官网上

比起地上的墓地,关注墓葬地下部分的考古学家有所增加。 在安放尸体的地方,有时会感到恶心和恐惧,这体现了人们对“死亡”的看法和态度,反映了文化以前流传下来的精神信仰等更深层次的东西。

化辽墓,张文藻墓后室,随葬的桌子食品

既然墓葬的作用这么大,它可以分为那么多形式,有那么多罕见的名字,很正常。 下面,我用小篇给大家看一下古代常见的墓葬形式。

竖穴土坑墓

竖穴土坑墓这个名字听起来很高冷,其实是中国古代最常见,也是现代人最熟悉的墓葬形式。 你知道多少? 好朋友开玩笑,有时说“挖坑埋了你”。 这句话的意思是把你埋在竖穴土坑的坟墓里。

竖孔土坑墓,河南新正郑西亚斯东周墓地m240

图自《新正郑西亚斯东周墓地》

首先,挖洞必须从地面向下纵向挖洞,这样挖出来的洞叫做“竖洞土洞”。

之后,将人(的遗体)放入竖穴土坑。

最后,将挖洞时挖的土回填、夯实、填埋洞。

这三个步骤建造的就是最简单的竖穴土坑墓。

郑州大河村遗址,竖穴土坑墓

有条件的人们把遗体放入棺材后,再把棺材放入洞里埋葬。 棺材是装遗体的道具,专业上被称为“葬礼”。 木棺、石棺、童话中的水晶棺,甚至现代常用的骨灰盒,被称为“埋葬具”。

亚字墓中字墓甲字墓

在这三种墓葬、博物馆证明卡和考古科普节目中很常见。 事实上,这些是竖穴土坑墓的三种特殊形式,在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被大量采用。

亚字墓因土坑形状类似方形+四条墓道,看起来像繁体字的“亚”字而得名。

湖北随州发掘的战国时期的亚字形大墓

图为湖北日报年1月19日起

繁体字的“亚”字,你知道这个墓葬为什么叫亚字墓吧

中字墓是方形土坑+两条墓道,因看起来像“中”字而得名。

河南安阳武官村的大墓是平面图,是中字形的墓

由于甲字墓的形状更简单,方形土坑+墓道看起来像“甲”字,所以得名。

河南安阳武官北地m260平面图,为甲形墓

竖穴土坑旁边加的墓道,除了方便工人每天进洞挖土、进洞陪葬品外,还有一定的等级意义。

通常,亚字墓和中字墓的等级比甲字墓高,甲字墓的等级比没有墓道的墓高。

木棏墓

木棏墓在土坑中用大型木板和木材制作了“梶室”,在梶室中放置了陪葬品、葬礼用具等的墓葬。

通俗地说,就是先在洞里放大棺材,在大棺材里放小棺材,像俄罗斯娃娃一样覆盖遗体。

一幢楼里放了两口棺材

图自《甘肃永昌县水泉子汉墓群年挖掘简报》

木棏墓出现在商代,主要流行于周代至西汉时期,东汉以后比较少见。 我们熟悉的曾侯乙墓、海昏侯墓等重量级墓葬,都是木棏墓。

以曾乙墓为例,曾侯乙墓整体上就像缺失的“卜”字。 墓穴东西长21米,南北长16.5米。 整个单间由底板、壁板、盖板共171根巨大的长方形木制成。

曾侯乙墓挖掘时的场景

图自《随县曾侯乙墓》

梶室还分为东、中、北、西四个小室。 气势磅礴的曾侯乙编钟,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被发现时,宽敞地放在曾侯乙的墓中室,旁边有许多乐器。

曾乙墓梶室

图自《随县曾侯乙墓》

怎么样,对木棏的大规格有了新的认识吗?

黄肠问题凑

黄肠题凑这种墓葬形式只出现在汉代。

“黄肠”意味着黄心的柏木,“题凑”意味着在棺材外面筑墙。 因此,这种墓葬形式的优势是除棺材外,还可以在黄柏树上绕一圈。

黄肠题凑本来是天子专用的葬礼制度,但是汉代皇帝允许诸侯王和重臣采用黄肠题凑,有时也将其作为荣宠的象征。 年获得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江苏省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出现了“黄肠问题凑”的葬送制。

在真云山1号的坟墓结构示意图中,外棣和走廊之间的什么样的方形瓷砖是偏黄肠问题的

图来自《揭开江都王陵——盱眙大云山汉墓挖掘纪实》

合格的黄肠问题集应该具备两个优点。 一个是黄肠木层变平,堆起来,不用榫卯(也就是表示排场! 说。 第二个是“树都很内向”,四面墙上筑的木棒都垂直于同侧的棱室壁,从四面墙上看也只能看到木棒的一端。

? ? 北京大葆台西汉墓一号墓也使用了黄肠题凑,由15880棵柏木垒建造,可以说是战壕气。

大葆台1号汉墓的黄肠问题凑

来自《中国墓葬史》

但是鹅毕竟能用于广阔的森林资源是有限的。 由于西汉贵族寅吃卯粮,黄柏浪费过多,东汉的黄肠问题凑不得已发生了变化。 把棺材外面筑墙的材料由柏木变成石头,叫做“黄肠石”。

河北定县汉中山简王刘晏墓由黄肠石构筑

东汉以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天下大乱,谁也没有想法,没有财力,把木头堆得井井有条,用石头堆成墓。 黄肠问题汇集了这样的墓葬形式,经过一代人的辉煌,最终孤独地进入了历史深处。

土寿墓

上面介绍的几个墓葬都是先挖洞后填土。 西周、春秋时期流行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墩墓,其走向相反:首先在平地上堆起巨大的土墩,然后在土墩上挖洞,将遗体埋葬在土墩上。

土寿墓群远景

另一个方法更简单。 将遗体放入平地或浅坑中,直接覆盖土壤,堆起土墩。

长江中下游气候湿润,地下水位高,为了延缓遗体腐烂,有些学者认为该地区的原始先民们发明了土墩墓这种埋葬形式。

土寿墓鸟瞰

图为来自江苏公共数字文化网

一个土墩可以只有一个坟墓,也可以有多个。 被选为2005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江苏文容、金坛土墩墓葬群,多为一个以上的坟墓。 坟墓数量最多的一个例子是,在一个土墩上发现了44座坟墓!

砖房墓

砖室墓是指用砖(空包括砖、实心砖等)建造的墓,是古代墓葬的第一形式之一。 最晚在战国末期,空出现了心砖墓。 到了汉代砖室墓迅速普及。

大同北师院北魏墓群m52,砖室墓

图自《大同雁北师院北魏墓群》

砖房建造坟墓的基本做法还是先挖坑。 挖了一个竖穴之后,在竖穴的底部再横向挖(就像挖地铁一样)。 最后在旁边挖的坑里砌砖,做墓室。

当然,也有在竖穴底部建造了砖室墓,横穴打不开的。

两晋时期的砖室墓开始出现模仿砖砌斗拱、柱子等木结构建筑的结构。 这座仿木造的砖室墓在五代、两宋时代得到了很大的迅速发展。

用砖在墓地里做柱子、斗拱、窗户等部件,加上彩绘,配合各种埋葬品,墓地和现实生活的房子、居室越来越相似。 就这样,墓主在另一个世界中也享受着和人类世界一样的生活。

白沙墓一号墓前室斗拱

图自《白沙宋墓》

石棺墓

石棺墓是以石棺为埋葬工具的墓葬。 其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在中国、蒙古国、西伯利亚地区、朝鲜、日本等地被发现。

牛梁红山文化第二地点一号冢,编号为m26的石棺墓

图自《牛河梁红山文化第二地点1号冢石棺墓的发掘》

石棺墓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铁器时代初期,棺材多由石板和石头构成。 欧亚草原采用石棺墓的多为游牧民族。 从晚上到14世纪,还保留着使用石棺墓这一坟墓的民族墓葬形式。

崖洞墓

崖洞墓是西汉诸侯王陵常用的墓葬形式。 这种墓葬通常建在丘陵地带,选择相对高50、60米的小山包,面向小山包的山顶在山体内部挖洞建造墓道和墓室。

徐州狮子山楚王陵挖掘现场

图自《狮子山楚王陵》

从墓道起点到墓室后壁,整个墓的埋葬长度可以达到50—100米,甚至200米以上。 内部除了前室、甬道、后室外外,还有许多侧室、耳室,有可能模仿墓主生前的住处。

满城汉墓一号墓(中山靖王刘胜墓)平面图

我们熟知的徐州龟山汉墓、狮子山汉墓、河北满城汉墓,属于崖洞墓范畴。 如果你去过这些汉墓考察,有没有更直观地认识到崖洞墓的规模?

悬崖墓

崖墓和崖洞墓只有一个字之差,但却是两种不同的墓葬形式。 悬崖墓主要流行于巴蜀地区的长江、岷江流域,如乐山、宜宾等地。

从悬崖墓眺望远方

悬崖墓盛行于东汉至南北朝时期。 一般是沿着坡度比较平缓的崖壁挖洞窟,把埋葬具、陪葬品等放入洞窟。

与以前流传下来的地下墓地相比,崖墓的墓地随时可以打开和进入,由于想扩大现有墓地的规模(只需要在旁边和悬崖内部不断挖洞即可),崖墓经常是家族的埋葬墓。

瓮棺墓

顾名思义,瓮棺墓是用大瓮或大罐子作为棺材的墓葬,通常用于埋葬孩子和少年。 这种墓葬形式流行的时期也很久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

新石器时代遗迹的儿童瓮棺墓,大多埋在居民区内的房屋附近,或者埋在室内(当时的父母似乎没有禁忌)。 在少数地方的遗迹中,也发现了专门的儿童瓮棺墓地。

葬在棺材里

悬葬是中国古代葬礼中比较奇怪的一种。 人死后,亲属将遗体放入棺材,在插入悬崖峭壁的桩子上悬挂木棺,或半挂在悬崖洞穴中、悬崖裂缝中或悬崖外。

挂棺材

这个习俗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很流行。 据说悬挂得越高,越能表示对死者的尊敬。

但是,观察到的是放置棺材的峭壁,离地通常有5、60米到数百米,坡度陡,下方水流湍急,别说抬棺材了,空手都很难爬。

在生产力还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是如何有效地组织队伍,把木桩打入悬崖,把沉重的棺材放在木桩上的呢? 至今,这个问题仍然是个大谜团。

棺材葬

棺材葬是战国秦汉时期在巴蜀地区盛行的葬俗。 以船形棺为葬具,具体葬礼可分为露天葬和土葬两种。 土葬的墓地经常分布在河边的冲积带和楼梯地。

脱水定型的船形棺材

船形棺材的外形像独木舟。 有些学者认为巴、蜀都沿着江居住,是善于造船的部族。 巴蜀先人去世后,用船形棺材埋葬在河边,是他们生活习性和心理认同的反映。

第一参考文献:

张学锋《中国墓葬史》

王威主编《中国考古学大辞典》

相关考古学简报、报告等


来源:印度时报中文版

标题:“千奇百怪:古代墓葬形式识别指南”

地址:http://www.yqjqqwc.cn/ydxw/26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