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899字,读完约10分钟

作者|陈峰韬,笔名票非人,致力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研究和科普,曾写“负责任的文案,做深入的研究”字写历史,出版《后三国战争史》一书。 本文为网易历史独家稿件,谢绝转载。

皇帝有多个头衔,如刻在太庙牌位上的太祖、太宗等。 这叫庙号。 此外,它还是武帝、文帝、景帝等向父亲求尊的儿子谥号。 这些称号涉及后面万世的名声,所以皇帝继承人们想给父亲一个美丽的庙号和谥号。


皇帝也有困难之处。 能遇到好爸爸真是太好了。 允武怎么不夸多了。 遇到庸碌的父亲,不能自吹自擂,但要想想能夸耀父亲的号码。 真的为了什么孝顺的儿子们很难吗?

三国明帝:自己想成为祖先,先封祖先给父亲

三国魏一开始放飞自我,一共6位皇帝,先后出了太祖曹操、高祖曹丕、烈祖曹睿3位祖先。

这是宗庙制度的巨大破坏。 根据天子宗庙族谱的通常规则,祖有效宗有德,只有开国始祖、开国皇帝、有开拓功勋的皇帝才有资格称呼祖先。

祖先的待遇高。 皇帝家的太庙通常只放七个祖先的牌位,也就是天子的七庙。 被定为某祖的皇帝,可以永远放在寺庙里享受祭祀。 而其他被称为“某宗”的,皇帝超过7人后,就必须按照父母尽力移动的大致情况,从最古老的皇帝开始依次移动太庙。

曹丕的实际功劳,熟悉三国的朋友们都很清楚,即使他开了国,牛也不至于被称为先祖。 即使是拓疆万里的汉武帝,庙号也不过是宗。 曹丕没有这个野心就得和汉武帝比较优劣。 所以,最终,我对寺院的号码想得不多。

不如说曹丕之子明帝曹睿有个想法。 魏以孝治天下,我得让你爸爸在太庙占万年不变的位子。 他直接把父亲的庙号定为高祖。 曹丕的标准高的话,曹睿的价格自然会跟着水涨船高。 魏明帝景初元年5月,应曹睿之意,礼仪部门奏响,悍然在曹睿生前预定庙号。 “帝创兴治,为魏烈祖”

所以,今后不要笑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斯内普对《私孝庄》怎么了。 历史上比孝庄乐子大的人很多。

《三国志裴注》引用孙盛的评论讽刺曹睿。 “夫谥表行、庙存容,皆无其后不到。 那一年没有反制过祖先,到最后也没有自尊心。 ”。

换成白话,你的曹睿没死,事先给自己庙号,那太多了吧。

曹睿有资本,西挫诸葛亮,南拒孙仲谋,北灭公孙渊,大魏接着又牛了。 只是理想很美,现实很低。 曹睿没想到他死后没几年,司马就夺权了。 魏国凑巴只有六位皇帝,七座寺院竟坐不满……可悲的是,只有三位祖先在太庙里睁着眼睛。

疯狂南北朝:父亲比祖父年长

南北朝乱、政治乱、军事乱、后宫乱、礼法乱……,嗯,敲黑板,这里说的是礼仪常识,不能盯着“后宫乱”。

南朝第一个朝代刘宋开了个大玩笑。

孝武帝刘骏统治时期,没有曹睿的武功,但梦想和他一样,进寺占座。 因此,首先不惜将父亲刘义隆的庙号从“中宗”改为“太祖”。

理由是刘义隆文治灿烂,武功辉煌,有资格称祖。 后来孝武帝去世,儿子前废帝真是心领神会,尊刘骏为世祖。

太祖是一个很好的庙宇号。 虽然相当于开国皇帝,或者实际上相当于开国皇帝,但是如果没有称帝的东西,价格就很合理。 刘裕开国称帝,追祖时发现连封侯的人都没有,谁也配不上太祖。 刘裕自己也很谦虚,没有给儿子太祖的称号。

知道谁到了孙子这一代,刘家光丢了以前传下来,直接把刘裕不想要的名字给了刘裕的儿子。 结果,儿子成了父亲的始祖。 这个操作有点狂野。 但是刘宋也有借口,西晋也是这么玩的。

确实,西晋立司马懿为高祖,司马昭为太祖。 但人们可以解释。 司马懿没有皇帝的名字,也没有皇帝的果实,最终沦为其身,只不过是郡公(并且还未受辞)。 没有晋王的封号。 司马昭形成皇帝的果实,封为晋王、晋朝的国统,法理学的源头是司马昭的晋王国。 而且司马昭自己也有“成文王不武王”的说法,把他尊为开国太祖也是理所当然的。

刘义隆的太祖显然不是路子,强行比较,结果儿子比爸爸大了,白白留下了笑柄。


但是,只有这样的笑声,在北魏惊人的胡搅蛮缠上,只是小魔女看到了大魔女。

北魏的道武帝为了让自己的祖庙奢华一点,大力进行了先辈的追封。 穷人刚有钱,人情大家都知道。 只是在具体操作中,不得不佩服胡人兄弟的骨骼清奇。 通常王室的追封,超过五代就很棒了。 道武帝打破一切惯例,直接追赶了二十八代!

二十八代的祖先以二十年为一代,有五百多年,即使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发明了鲜为人知的报道方法,二十八代祖先的名字也是一代人记不住的。 拓跋竭尽全力,只能查十四位祖先的名讳,而且这也是口口相传不确定的。

但是,武帝有办法。 反正我连你们都不知道,随便做14个祖先,和能查的14个人一起,都作为皇帝尊敬。

这样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表彰拓跋先生的皇威。 但是表面的庄严是神圣的,掩盖不了史实的空白色。 如果《魏书》中记载了这些莫名其妙的皇帝,画风如下:节皇帝讳莫如深,崩溃。 庄皇帝忌讳观立、崩溃。 明皇帝隐藏楼立,崩溃。 崩……

除了名字,就是崩溃 ……

结果只有一个,加笑容。 清代史学者赵翼实在看不下去,批判道:刚愿意崇奉祖先,至淫秽,此非过之而无不及。

被不伦之类的爱所左右:唐皇帝的玩弄之术

到了唐代,继承了魏晋南北朝的盲目苦难,庙号打破了汉魏时期非功德不定庙号的规则,所有皇帝死后都授予了庙号。 但是,唐朝以后的大王朝面临着一个不自然的问题:随着帝王世系的大幅延伸,“高、太、世、中、代”这种单纯区分世代的庙号,被前皇帝用尽,通常,甚至是如何给弱鸡皇帝,都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

唐肃宗、代宗之后,国势日渐衰弱,除宪宗平定藩镇外,其余鲜有皇帝治疗成绩突出。 但是,每当皇帝死后,为了评价伟大光荣的正确一生,必须绞尽脑汁找到无与伦比的字。

例如,唐文宗同志在位期间没有什么成就,反而以拙劣的“甘露之变”闻名于世,从此受制于太监,连安排后面的事都不能自己作主。 王老师无情的批评唐的死真是文宗。

《唐文宗过莲塘》

先帝爷没什么功绩,庙号怎么做? 无论如何也不能给他“麻痹”或“废掉”,那不是表明他无意中发生了甘露的变化吗? 太影响大唐的展望了。 忠实的臣子们动脑筋,很快就找到了极其巧妙的立场。

自古以来中国礼法一直有优势,可以有多种解释。 谥法中同一个字有多个不同的含义,例如“文”字有“经天纬地”、“道德博闻”、“学勤好问”、“慈惠爱民”、“満民惠礼”、“赐民爵位”6种解法。

孔乙己也不过是“回”字的四种写法啊。 我有六种。 你不服。

文宗有很多与这些指标相符的特征。 比如,喜欢读书,喜欢写五言诗,非常喜欢读唐太宗爷的《贞观政要》。 这样不是很好吗? 于是,堂堂正正地决定“文宗”。

是的,不仅是躺在地下的人,继承王位的皇帝也松了一口气。 即使做了坏事,至少也要好好理解面子的事。 这就是我打的样子,后代要学一点。

大礼事:持续27年的牌位之战

到了明朝,朱氏皇帝们不堪重负,在牌位问题上,干了中国古代空前绝后的“大礼议”的事。

明宗嘉靖皇帝即位后,为了继承伯父明孝宗、堂兄弟明武宗的法统,群臣按照惯例,请求伯父明孝宗尊为父亲。 从民间来看,相当于收养伯父当儿子,必须把爷爷变成父亲。

嘉靖帝刚到北京就爆炸了。 儿子为了皇帝很贵,连父母的父亲都没有吗? 这不知道为什么,他受不了,于是提议追尊生父兴献王。 大学士杨廷和为首的朝臣们坚决反对,提出宗法制度,驳回嘉靖的想法。

杨廷和其他人刚开始欺负嘉靖,多次变更继承人,完全抛下嘉靖父亲兴献王。 后来发现小皇帝有硬骨头,大臣们怕硬了也不干净,妥协了,不要给嘉靖换继承人。 也就是说,承认父亲是皇帝,但不给庙号,还把孝宗叫做皇考。 嘉靖生气地推翻了所有方案,继续给父亲起寺院号码。

君臣之间围绕这件事大动干戈,先是根据经典嘴酸,然后嘉靖急忙暴毙,抓住200多请愿官员一次性打了,这是有名的左顺门。 神剧《大明1566》还将此事付诸花代,划到嘉靖末年演了一场。

此后反复进行了三年多的斗争,嘉靖帝依靠他至高无上的权威,相继推翻大学士杨廷和、汪俊、杨慎等重臣,摧毁明武宗时期的老臣集团,强迫亲生父亲兴献王为睿宗建立了新的家族法统。 然后,接下来一连串的进太庙、定牌位的动作,一直持续到嘉靖二十七年才尘埃落定。

中国古代没有宪法、相关选举法和继承法,君主的权利继承没有像现代社会那样规定的继承条款。 但是,古代也需要最低限度的规则。 否则,谁都可以成为皇帝,不是吗? 所以古人特别重视“统”,将其提高到实际上等同于宪法的地位。

“统”是法统,限定了皇权的交接范围,只有一个国家的统,是开国皇帝建立的法统,不是继承这个法统的人想当皇帝,天下的人有权依法反对。 群臣全心全意想让嘉靖皇帝继承明孝宗的“统”,其实就是维护皇权继承的《基本法》,不让天下乱。

嘉靖一边使自己的这根树枝与武宗步调一致,一边进行政治破坏,试图建立忠于自己的朝臣集团。 杨廷和等人一再反对,一方面要维护大明正统的严肃性,让皇帝们尽可能多死人,减少政局动荡。 另一方面,也有放松呼吸继续掌握朝政的事情。

嘉靖皇帝力推大礼议,说了两句闲话。 第一是明成祖修改了庙号。 成祖原来的庙号是唐太宗。 明代太庙的牌位固定在九个皇帝身上,嘉靖一放父亲的牌位,就按照“近则移”的大致情况,踢出最古老的。 朱氏创始人和明太祖朱元璋都是法定不踢的。 家系最远的是唐太宗朱。 但是朱棣的权威极高,不能踢也不能踢。 于是嘉靖将唐太宗改为成祖,祖有效,不能踢出去,遂顺理成章地将成祖的儿子仁宗出太庙,将睿宗献给皇帝作为补充。

第二个八卦是奉献坟墓。 兴献王被埋在湖北安陆,享受宗王的陵制。 他的陵墓也相应地改为皇帝管制。 兴献王的遗体从原来的小墓被转移到大墓里,可怜的老爷爷为了虚无的庙号,死后又犯了罪。

来源:印度时报中文版

标题:“为了一个光宗耀祖的好牌位,古代皇帝有多拼?”

地址:http://www.yqjqqwc.cn/ydxw/26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