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857字,读完约15分钟

北京是我国600多年来的古都,其中包括历史、地理、政治和军事的变迁,可以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写照,也是中国历史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

在谈北京成为首都的历史之前,有必要先谈一谈基本的历史背景,谈谈我国首都的变迁。 我国首都经历了西安、洛阳、开封、北京的变迁,这与中国历代王朝的战术格局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西安:秦汉至隋唐

关中盆地西安地区,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的首都,从秦汉整体到隋唐,长安的地位一直没有动摇。

这个时期,实际上我国封建王朝在战术上多呈现东西对峙的态势。 中央政府的根本是关中地区。 关中地区地理特征明显,八百里秦川提供了周人成家的资本,也是未来秦人打天下的根本。 关中自身地理位置稳固,黄河险要,与三晋对峙,足以隔绝中国诸侯,临近陇西,封闭陇一体,可以得到骑兵的补充,近距离窥探巴蜀,形成关陇巴蜀,占领的局面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如汉初取三秦,筑汉四百年江山。 汉七国之乱,朝廷大军在出关中集结洛阳,很快打败了诸侯的叛军。 在唐朝太原出家,直取关中,然后平定天下,唐朝一开始的府兵制号称天下末日可以举敌关中,这是关中本位体系的巅峰。

但是在关中作为城市的历史也到此为止了。 事实上,在关中作为中华帝国统治核心的一千多年里,我们遇到过许多挑战者,如河北的邹城、南方的金陵,当然还有雄踞中原的洛阳等。 关中本身的衰退应该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这次衰退可能理解为中国的快速发展更加合理。

洛阳:隋唐

到了隋唐,关中平原的承载能力已经不太能承受作为大帝国首都的负担。 从隋朝开始,统治的核心就经常游离在洛阳、长安之间,反而是巨大的统治机构与皇帝一起定期食用的方法。

武则天一度迁都洛阳,基本上是考虑回避李唐势力的残余,但经济因素也很大。 随着通过黄河将物资运输到洛阳,然后进入长安,中国气候更加干燥,八水绕过长安的情况逐渐消失,变得难以实现。

事实上,尽管如此,最不能忍受的还是关中地区人口的快速增长,隋关中据研究可能有300万人口,已经开始让隋文帝吃洛阳,到唐中期增加到近500万人,也可能影响黄河。 虽然关中上游对黄河的生态压力较大,但黄河越难以控制,关中物资供应越困难,越无法配合首都。

开封:从唐末到北宋

开封的崛起是五代战乱和运河体系交织的结果。

唐末五代战乱基本破坏了支撑洛阳和长安的运河体系,以关中为首都的历史基本结束,作为统治运输节点的开封迅速崛起。 但是秦汉到宋朝最大的变化中有几个不在这里。 最大的变化中有几个应该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崛起。 只有到了这个时候,北京的历史才真正开始。

幽灵地区的崛起:东汉降下来了

先秦时期有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但直到秦汉,北方大草原的游牧民族才成为中华帝国的大敌。

这应该与草原民族吸收中原地区文明最终形成强大的草原帝国和骑兵的迅速发展,如镲的采用、轻重骑兵战略和步兵和骑兵协同战略的迅速发展有关。 历史上东汉刘秀夺取天下,依赖河北的军事力量,这是第一次不依赖关中而获得天下。 刘秀称赞指挥幽州突骑冲锋是人生的快事。 以北京为中心的幽州地区军事地位开始迅速上升。 此后,幽云地区始终作为华夏帝国和游牧民族斗争的前沿核心而存在。

唐朝爆发安史之乱,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府兵制崩溃后,募兵制下大量边军精锐集中在北方前线边军体系,朔方和幽州两个体系掌握了太大的军事特点,已经战胜了中央政府直接掌握的军事力量。 唐王朝在两个蛋上跳舞,相互牵制,跌倒也是迟早的事。

北京之所以成为对抗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核心,是因为其地理位置是决定性的。

北京正好位于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的交叉点,守住了蒙古草原和东北平原进入关内的要道,三晋守住了他的侧翼,整个河北平原作为他的腹地支撑着,守住了这里,守住了河北,守住了精华——中原地区。 幽灵和陇西长期以来都是中华帝国和游牧民族斗争激烈的方向,但这一点随着关中的衰退,迅速集中在幽灵的方向上。

辽帝国的崛起是华夏和草原漫长斗争的重要时刻。 辽不是单纯的游牧帝国,而是游牧和农耕双重的帝国,统治着东北的农耕地区。 他有完备的武备系统,有付固定税的农民。 这是因为他的力量比匈奴还软,土耳其人飞跃性地增加了。

后世人们常说石敬璇献幽云十六州影响了之后千年的历史,但客观上辽结束整合后,有能力与中原王朝对峙,这条对峙线位于具有防御特征的幽云地区。 开封首都命运的幽灵云地区后,如果河北整体没有危险的话,北方就必须存在巨大的野战集团。 皇帝都不放心这个国家掌握着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宋太祖希望至少搬到洛阳,获得一定的地理特征。 但是运河系统始终没有恢复,二是太宗一系的劝说,最终没有成功,这个宋王朝的首都必须始终呆在没有危险的开封。

同样在这个时期中国经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西晋崩溃开始的南北朝,随着南方地区的开发和关中的衰退,中国的整体态势从东西对立变成了南北对立。 大运河的贯通是隋炀帝一时的暴政,但确实有千年的利益,有力地连接了南北方。

北京:金国迄今为止

开封在北宋灭亡时遭到破坏,杜充挖黄河也破坏了开封的水运系统。 有名的完颜亮将金国首都从东北转移到今天的北京,开始了以北京为帝国首都的历史。

决定北京命运的是元朝的最终征服,这可能是因为宋初就夺取幽灵云失败埋下了祸根。 完全整合北方的草原王朝在中原王朝衰落时大举入侵,结束了中华帝国的古典时代。 元朝建立起源于草原的大一统王朝,要保持草原与中原的有机联系,北京当然是最好的选择。

元朝统治不过百年,朱元璋从南方崛起最终统一了中国。 明初的首都在南京,但是为了防御北元,明初确立了塞王系统。 朱元璋的设计很好,几个塞王之间互相牵制,但人不如天算,压服了所有兄弟长子朱标早死,之后是秦王和晋王,谷王和宁王年幼,最终形成了燕王独强的局面。 以此为资本燕王,以强大的边陲军为后盾,最后打败中央军,完成了靖难之战。

从朱棣开始的北京变成了事实上的首都,但实际上北京成为明朝法理上的首都是在宣宗年间。 北京在附近掌握着整个九边系统的核心,在水运的基础上,形成了用江南的钱和粮食饲养北方兵马的军事格局。 从军事态势来说,南方有几次成功的逆袭,但近代以前北方中国在整个封建时代都比南方强。

虽然明死于农民起义大军,但继承明王朝的清王朝依然定在北京。 这是因为清王朝长期未平定南方,南明残余势力、郑成功集团、大西军集团在南方往返十几年争夺,另一方面是清王朝自身兼有草原主和中原主的双重身份,这种蒙满同盟的关系只能通过北京这个节点维持与草原的联系。

民国之后,北京在北洋时期依然是中国的首都,直到北伐战争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之后改为北平。 我们知道新中国也从北到南完成了中国的统一。 长征和抗日战争改变了中国革命的版图,使中国革命从兴起的南方地区转向北方,也决定了未来中国首都的走向。

新中国建立的时候,能想到定都的地方很少,靠近比较友好的苏联,不让海空力强大的残敌和背后的帝国势力进行可能的入侵,也能和中国广泛的核心区域比较有效地联系,不是东北,也不是关洛

北京:是一个难以居住的城市

长期以来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斗争最终产生了以北京为首都的地位,北京作为军政中心的首都是理所当然的,但北京作为城市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至少北京不是一个居住舒适的城市。

三北防护林建立之前,沙尘暴几乎是北京的家常便饭。 北京的大风至少有500年的历史,例如清王朝崛起的萨尔浒之战之后,北京刮起了不祥的大型沙尘暴。 对北京的大型城市来说,600年间,古人早就发现过于拥挤,而且比较脆弱。 正如我前面所说,北京的物资保障高度依赖于水运系统,物流价格很高。 明清之后,漕运越来越迅速发展成社会问题,由于海运的兴起,废掉漕运的呼声不断,但几百万漕丁生活形成的社会问题始终不能让朝廷下这样的决心。 在日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人给南京打电话,漕运被切断,道光皇帝无论多么渴望都不得不屈服。

古代中国的北京作为科举的巅峰在无数举子们的明清500年间来到这里开始了自己的官僚之路。 但令人感兴趣的是,基本上这也是挖掘北京例行下水道的时候,因为这句老话开了一道臭沟,这些未来帝国的栋梁们带着恶臭接受了最高科举考试。 北京缺水总是个大问题,老北京的水很少甜水,只有皇帝喝的才是上等山泉,买水一直是老北京的工作。

北京老好人是山西人和山东人。 山西人的门票号码遍布世界,但从餐饮来说,北京饭馆占主导地位的是鲁菜。 鲁菜厨子虽然也很会海味,但北京不如天津,新鲜海味也少,老百姓的饮食大多在肉上打转,饺子的神圣地位不可动摇。

江南无法比拟,特别是漫长的冬天,几乎看不到绿色,白菜在老北京人的饮食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清代的单杠作物,旗手有空,从京剧到摔跤,都给老北京增添了不少东西。 到了清末,没落的旗手发明了许多穷人享受的食物。 这是今天北京小吃的来源之一,其实盐很重,油很重,大部分不是什么像样的肉,只是穷人吊胃口。

反正北京自古以来住着就不舒服,在江南长大的明仁宗打算把首都搬到南京。 当时太子在去南京之前就站着,但是他很胖,身体有毛病,所以才十个月大的皇帝就早早死了,在北京出生长大的明宣宗继位,不可能搬迁。

北京:军事斗争的焦点

北京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军事斗争激烈的地方。

北京的争夺战确实改变了中国的历史方向。 唐太宗最初的北伐最为顺利,一路气势如破竹击中幽州城下。 宋太宗的军事才能不及乃哥,在战斗关键时刻幽州踉跄,他希望最后的预备队也投入攻城,在敌人援军到来之前得到,但结果所有坏事都正好相同,两端都没有得到。 这次大败注定了宋朝无法收复幽灵云,无法将游牧民族禁锢在中原核心区之外,形成宋辽对峙的局面。

元朝人在北京没有进行很多抵抗,根据蒙古人传来的史书记载,有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中国人用数百辆大车送来了大量的贡品,却隐藏着大军和火炮,一举占领了大部分。 这当然是故事。 明初靖难之战多次发生对北京的争夺,但无论是朱鹮在鸿门盛宴上夺取北京,还是南军50万大军溃败,其中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可思议。 最令人惊讶的应该是于谦组织的北京保卫战,如果没有他的力量,明王朝在北方的统治也可能到此为止。 当然如果北京不是首都的话,明朝的北方可能在这个时候被抛弃了。

明清经过500年的经营在北京形成了皇城、内城、外城三个完善的城防体系,应该说北京很难守住。 北京的优势是典型的城堡大难守,光站在北京外墙的山门口就有近1万5千人。 北京可以成为军事指挥的中心和物资集散的前沿,但他巨大的城市生活人口也是巨大的消费。 基本上敌人打了北京城,意味着可以指挥的野战力量没有了。

北京成功的防御战事实上并不是依靠北京的城防取胜的。

于谦指挥了北京防御战,但战法是关闭九门,用火炮轰击城堡,指挥大军出城决战。 强行用城防保卫北京是明末皇太子的围城战,但当时的清军夺取北京的意志不强,着眼于掠夺和示威。 李自成进军北京后,明军的城防已经形骸化,连城头的大炮都被困住了,人心早已散。 僧林沁试图阻止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在八里桥打仗,三万大军奋战,杀死五名英法联军,曾经强悍的蒙古骑兵退出历史舞台。

北京是全面抗战的起点,但七七事件实际上全面冲突将于7月28日结束,但几乎举国上下都觉得事件即将过去。 平津战虽然以和平起义告终,但建国时的北京城实际上大败,开国大典前的首要事情是组织了大量的志愿者清扫天安门前堆积的垃圾。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提出了保存北京旧城、建设新城的方案,之后也致力于北京旧城墙的保护。 只能说这些方案都很好。 特别是树立北京新城的主张,对缓解北京首都城市的沉重负担再好不过了。 但是,70年后这些很好。 70年前的新中国可能没有这个富裕。

最后要说的是北京历史上最严峻的考验,冷战。 相信很多经历过冷战尾巴的人,都会记得日本人有名的小说《明斯克号出击》。 北京变身为斯大林格勒,最终阻止了苏联军队。 在远东之战中,百万苏联军队以雷击之势摧毁了七十万关东军。 在这样深刻的记忆影响下,冷战下中方对峙的基调是设法防御百万苏联军队的再次袭击。 中苏双方陈兵百万时刻准备着人类历史上最宏伟的战争可能性很高。

为了面对技术特点明显的苏联军队,除了加紧建设正规军队外,中国还曾经建立了1亿人规模的民兵武装。 应该说,三北地区正规军有200多万名,武装民兵有上千万名,能够满足如此巨大的武装武器的诉求,新中国的工业化值得自豪。 当然后遗症可能是制造的木制手榴弹还没有被扔掉。

当然,这场战争没有发生。 事实上,这场战争是不可能发生的。 中国人害怕不存在从外蒙古穿过张家口直达北京的机械化部队。 因为害怕中国人来,苏联人几乎没有建设过外蒙之路。 直到不久前,中国人为了挖矿修理了蒙古人中蒙之间的道路和铁路。

根底是,由于苏联西伯利亚铁路长期以来的运力有限,二战后机械化部队所需物资量远远超过了西伯利亚铁路的运力增长。 20世纪70年代西伯利亚铁路的运力,第一,受限于泰舍特一带的运力瓶颈,除非经历三个月的大规模运输储备,否则无法支撑三方面军一个月的作战。 但是,这样规模的运输掩盖不了中国人的眼睛。 正面强袭防御系统完备的中国军队和比这10倍的中国民兵武装,即使是苏军将军也感到头痛。

真是个疯狂的时代。 苏联人整天最害怕的是,失去信心的1亿中国军队前往西伯利亚,切断狭窄的西伯利亚铁路,将大量退役的斯大林系坦克变为固定火力。 中国人最害怕的可能是开放核武器的100万苏军大军南下,美国人登陆渤海湾。 这种受迫害的幻想今天被朱日和演习所继承。 只有到了1985年,海湾铁路建成了,苏联人才才有了对抗远东的能力。 这也是当时日本人设想的中苏战争和日本沦陷的时刻。 但此时,苏联陷入阿富汗泥潭,离解体不远了。 海湾铁路在苏联解体后,至今仍未完成全线电气化。

如果今天苏联将军来看卫星地图,一定会头疼死的。 随着中国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北京天津唐朝的城市带完全填补了燕山山脉和太行山脉之间的鸿沟。 这样规模的城市带是人类军事史上前所未有的难题,有着核武器也无法消除的完整的民防系统,一旦成为废墟,就可以容纳数千军队自相残杀的大型城市带。 面对这样的难题,谁又会想到什么样的疯子新的不可思议的想法?

冷战的疯狂实际上是一个有趣的事件,相互威胁的高官们推动神经质的军备竞赛,带来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空前的飞速发展,如果冷战持续到今天,80年代中期设计的f22早就过时了,人类 不知道人类下一个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是否也只能依靠新的冷战。

从这个立场来说,实在是讽刺。


来源:印度时报中文版

标题:“首都变迁史北京的前世与今生”

地址:http://www.yqjqqwc.cn/ydxw/26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