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757字,读完约12分钟

女人找对象看条件,这是一个全球都常见的现象。在中国大多数人回忆过去谈恋爱结婚很单纯,不讲条件。可实际上,中国女性找对象一直看条件,改革开放之前看职业、成分和户口,改革开放之后看学历和收入。


要说现在年轻男性最烦恼的事件,可能是找对象,但是现在的女性似乎越来越眼光高,变得现实了。 就算有了对象,结婚的准备也很困难。 不仅要面对遥远的首付,还要面对婆婆彩礼的要求,经常感到压力。

这样的你,会听到父辈们在谈论自己当时几封情书中提到美人归来的光辉事迹,也会听到祖先们在谈论当时自觉纯真的革命感情。 不由得自己出生了,可能错过了多么美好的年代。

那么,当时的女性真的什么都不需要吗? 如果不看钱,中国女人看到了什么,和什么结婚了?

当了工人,不担心找不到对象

老人回忆过去,总是隔着美化的过滤器,似乎在过去朴素的时代,结婚只看感情和自觉,从不谈任何低俗的条件。 但现实并非如此,即使在朴素的计划经济时代,女性选择对象也需要条件。

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者地位高待遇好,在婚恋市场女性眼中的“香饽饽”。 当时流行“一工、二干、三教员、宁死不嫁农民汉”的求爱口诀,决定嫁给工人“有颜有油,将来住楼房”。 那样比起来,现在的女性很有暗示性。


在某机械工厂吃饭的工人们,曾经这里的工人们是女儿们眼中理想的结婚对象/视觉中国

即使是干部,和工人比起来也有点逊色。 干部最先实行的是供给,几乎没有经济收入。 之后,虽然有工资,但是县级干部的工资相当于8级劳动者,而且劳动者有奖金。 这个干部不像工人那么受欢迎,所以当时流行的口号是“不嫁宁嫁交通员(工资制)、海昌蓝(干部)”。

工人也很清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当时拖拉机厂的工人在找对象之前,打算先买大鞋、布料服、手表、自行车四大高级装备,戏弄自豪的妹妹。 当时的官方报告还不熟悉,据说这种行为是“用钱引导女性”。


香港历史博物馆展示的70年代结婚所需的“老三件”、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是人们常说的“三滚一响四大件”/维基百科MK

但是,选择工人还是干部,就和应该考清华大学还是北大一样,是一部分幸运的女孩子可以考虑的问题。 在当时严格的户籍控制下,城乡婚姻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来自农村的女孩爱上了城市的劳动模范,那基本上就是恋爱悲剧的剧情。

洛阳某棉纺织厂的女工结婚条件现实,不是“不要城市生活的人”,而是男人回家乡就断绝恋爱关系。 也有想嫁到城市的农村女孩,但被骗子骗了结婚。

60年代的彩色结婚照。 这对夫妇双方都是石油工人,可以说是“门当户对”/视觉中国

但是,尽管农村的女儿在城市受伤了,农村的年轻人想被她们喜欢并不容易。 当时的年轻女孩在找对象,和现在一样看工作的身材和人品,而且一样看政治因素。 如果是出身于中农家庭,很可能会招致女性家庭的反对。

当时,让青年最头疼的不是这个,而是彩礼。 与一般的说法不同,困扰大多数男性的彩礼并不是改革开放后复活的,而是结婚的必要条件之一。

调查显示。 1972年,北京市大兴、怀柔等县占70%以上,想结婚就必须给彩礼,在广东更为普遍。 彩礼有时会达到500元以上。 至少相当于现在的数万元。 不仅要负责钱,还必须负责自行车、缝纫机、粮食、老人的寿衣和棺材。


1985年,在花市东街,一名男子搬运木材装修新婚夫妇的房子。 即使在当时,婚礼和彩礼也给了男性很多压力/视觉中国

其实在50年代,彩礼已经被明文禁止了。 而且彩礼是封建旧俗的代表,官方文件中直接收彩礼叫做“变态买卖结婚”,不可以每次运动都将其改造。 但是,彩礼越来越硬,当时的男青年只能做私事赚钱,被批评为“到处捞我,投机取巧”。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前,中国女性仍然非常重视男方的条件。 但是,当时的钱不是万能的,而是劳动者的身份,城市户口有很多即使有钱也买不到的福利。 这就是当时的姑娘们最重视的。 当然,没有钱是绝对不行的。 否则你连彩礼的钱都拿不出来。

一时的知识分子热

1977年恢复高考后,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有文化学历的男性成为了那个时代女性追逐的宠儿。

特别是大学生毕业后有“国家干部”的身份,这是一个非常光明的特征。 一个农村男人如果通过学习考上了大学,也会成为城市女人喜欢的结婚对象,不会像今天这样被骂凤凰男。


清华大学,恢复高考的大学生们在图书馆学习。 他们中有人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也有人收获了中意的伙伴/视觉中国。

这个热潮从当时的征婚广告中可以看出。 1985年某报纸刊登的352例征婚广告中,有学历的90人中,确定要求对方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为39人,占43.3%。 在结婚通告中提到家庭的人也写着“知识分子家庭”。

根据作家毛尖的回忆,80年代华东师范大学。 校园里的流浪诗人被女孩子追逐,有在宿舍偷偷提供住处的女孩子,也有把自己饭票分成两半给这些诗人,以其名为美为供奉的女孩子。 可以说当时的诗人才是真正的校园爱豆。

这样,父亲用一些情诗得到了母亲芳心的故事,也许不是他的自恋。 感动母亲的,不仅仅是他的几首汪国真诗和王洛宾歌词,还有当时知识分子追逐的环境。


1986年,公园的情侣。 那个年代因诗而变化的爱,大概来源于对知识分子的追寻/视觉中国。

但是,知识分子还没热几天,就太生气了。 当时的知识分子没有像现在这样的知识表达手段。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分子的收入有点赶不上时代。 有一句名言:“制造原子弹的人比卖茶叶蛋的人,拿手术刀的人比拿剃刀的人”。

女性在婚姻市场上的反馈也很快,征婚通告的一些变化如实地反映了这一点。 据统计,1985年至-2000年,女性择偶时,对男性学历的兴趣下降,她们已经明白好学历不代表好工作,不代表高收入。


李可甜蜜地依偎在自己多金未婚妻的肩头,被誉为“完美的丈夫”。 虽然不是选择配偶的唯一标准,但市场开放后女性对经济条件的关注在上升/《失恋33天》剧照

不仅是学历,女性对职业和户籍的关注也下降了,与此相对,财产、事业进入了女性最在意的条件之中,远远超出了身高的位置。 女性择偶的理想型从高帅财富变成了单纯的财富。

另一个价值是,女性对性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虽然在结婚招募的通知中很少有人明确表示这一点,但从离婚报告书中可以看出性生活的重要性。 农村相当大的离婚原因是性生活不和谐。


车晓饰演的若妻结婚后说“一年一次”,相亲很快就结束了。 这方面的不和也是一些人离婚的原因/《非诚勿扰》剧照

1990年,浙江北部某地区法庭受理的离婚案件中,有5起是性生活不和谐引起的,同时由所有女性提出。 其中2起是女性“不能吃”丈夫频繁的性要求,据说月经来了也不会放过她。 干旱死亡,潮湿死亡,另外三起抱怨女性失去男性的性生活能力,她简直成了活寡妇。

找对象看条件,没毛病

美化过去,首先是不满现状。 看看网上论坛关于男性为什么不结婚的回答,就知道他们的怨念有多大了。 女人似乎都成了唯利是图的势利眼了,结婚的目标是盯着男人的车子房子的票。 否则你必须停止说话。

确实,现在的女性比以前更看重收入和房子。 对于50年间三代人的择偶要求,发现最晚结婚的一代女性( 1987 -1996年间结婚)对对方的住房、收入要求更高。


相亲角魂拷问,回答:没有房间,基本上没戏。 有房间。 未必/视觉中国

但是,其实全世界的女性都倾向于找条件更好的男性。 美国的一项纵向研究表明,女性倾向于选择收入高、前景好的男性。 根据进化心理学的解释,女性在结婚和生育方面的投资正在增加,因此男性希望在物质上支撑自己。 这和男人喜欢年轻漂亮的女人一样,无可厚非。

而且,女性在恋爱市场上看起来很强势,可以提出要求选择男性。 但实际上,很难说她们从婚姻中得到了什么。

虽然女性更重视男性的条件,但是大多数女性不会爬。 研究表明,6成夫妻结婚时收入相当,9成夫妻户籍相当,受教育程度也相当,夫妻间条件有越来越相似的趋势。 户对的同种结婚,才会长期成为中国婚姻的主流吧。


并不是所有的女性都能像张雨绮和王全安结婚时那样说“我和你结婚了”,但是在大多数婚姻中,女性并没有高攀/视觉中国

另外,对于房子这对夫妇之间最重要的共同财产,女性很少拥有支配权。

根据年北上广深的调查,90%用现金支付,70%用住房贷款支付的不动产,由女性出资。 与此相反,尽管两家都出钱了,但婚房的不动产证明的80%上写着男性的名字,而女性的名字只有30%。


年5月,一对年轻夫妇正在看房。 大多数情况下,买房的女性出资,但房产证上只有男性的名字/视觉中国

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女性购买时出资比男性小。 但是,购买时出资少,并不能证明她们势利或吝啬,家庭支持不足。 一项研究表明,父母希望儿子买房时提供较大的经济援助,但即使有负担,他们也常常拒绝为女儿出力。

如果女性出生在孩子的两个家庭,很少有父母不是支持儿子,而是无条件支持女儿的购买。 这将妇女对婚姻的出资变成了纯粹的支出。 这项研究还是首要在北京等大城市展开,在农村,这种情况更为普遍。


可怕的是,即使现在,对一点农村姑娘来说,和谁结婚还不能自己选择,取决于谁能给越来越丰富多彩的礼/视觉中国

所以,在结婚这件事上,虽然女性一如既往地重视男性的经济条件,但是她们并不真正占男性的便宜。 必须是翟欣这样的职业婚姻诈骗。

参考文献:

[1]李慧波. () .新中国十七年( 1949-1966 )北京市婚姻文化变迁研究. ( doctoral dissertation,首都师范大学)。

[2]方莉琳. () .毛泽东时代的工人结婚:基于洛阳工厂工人的研究.南京大学

[3]陶自祥. () .高额彩礼:理解农村代内剥削现象的一个视角——性别视角下农村女性早婚的想法.民俗研究(3),259-269。

[4]李飞龙. () .社会变迁中的中国农村婚姻与家庭研究( 1950-1985 ).( doctoral dissertation,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

[5]徐安琪. ( 2000 ) .择偶标准: 50年变迁及其原因的分析.社会学研究(6),18-30

[6]闪菲.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年的选择条件发生了变迁的道德思考. ( doctoral dissertation,曲阜师范大学)。

[7]孙瑜. () .改革开放以来的青年文化价值观变迁研究. ( doctoral dissertation,天津商业大学)。

[8]钱铭怡、王易平、章晓云、朱松. ( 2003 ) .十五年来中国女性择偶标准的一些变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40(5),121-128。

[9]李煜. ( 2008(3 ) .婚姻的教育匹配: 50年来的变迁.中国人口科学,2008(3),73-79。

[10]张敏杰. ( 1984 ) .从征婚广告这个窗口眺望.社会(5),32-37 .

[11]孟继贤.离婚,离性有多远? 本网,2001年10月25日

[12]王英侠、徐晓军. () .择偶标准的变迁和阶层间的封闭性.以1949年以来择偶标准的变迁为例.青年探索(1),47-51。

[13]李煜,陆新超. ( 2008 ) .择偶对的同质性和变迁——自发性和先发性的匹配.青年研究(6),27-33。

[14]李秉奎. () .婚介、求爱和彩礼:人民公社时期农村青年的婚姻观念和行为.现代中国史研究(4),70-78。

[15]阎云翔. () .中国社会的个性化

[16]朱梦冰. () .婚姻匹配问题的研究进展.经济学动态(6),121-131

马磊. () .同类婚还是异质婚? ――当前中国婚姻匹配模式的分解.人口与快速发展,vol.0(3),29-36

来源:印度时报中文版

标题:“中国女人找对象,从来都是看条件的”

地址:http://www.yqjqqwc.cn/ydxw/26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