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619字,读完约19分钟

编者按:回顾历史,秦汉以来,大中华似乎不缺乏建立世界秩序的雄心壮志。 我们伟大的民族相信,不同地区的罗马人通常拥有世界领先的天选之民资格。

但是,“只有中华有主,野蛮没有君主吗? 坤摇,非一主的独权。 宇宙很大,制造并保护各国。 建造天下者,不是一个人的天。 ’中华有中华的野心,夷狄虽小,但也有夷狄之气。

隋唐帝国必须建立其主导的世界秩序,而东北亚的诸小国也不会因为隋唐帝国代表先进文明而放弃自身独立,接受隋唐帝国的统治。 但是,由于各种因素,他们为维持自身独立而做出的选择,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高句丽自持兵很强,在隋唐帝国和贺兰山面前搏斗,经常挫败隋唐天兵,但最终由于实力太大,内外困难灭亡。 整个民族被强迫移居江南,完全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百济由于自古流传下来的历史因缘,援引倭国和高句丽自图自尽,最终免不了灭亡之路,但他们的子孙仍在东瀛孤岛上生存,构成了日本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倭国凭借优越的地缘条件,继续维持着他珍贵的封闭空之间。 只有新罗凭借精湛的外交手腕,借助唐帝国消灭了强敌高句丽,也为未来高丽王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推行积极的政策,建立辉煌的世界秩序隋唐帝国怎么样?隋帝国三征高句丽,导致了自身的没落。 唐太宗、唐高宗父子二人,励精图治几十年,终于如愿以偿,一举消灭百济、高句丽,确立了对东北亚的统治地位。 但是高句丽灭亡仅仅8年,公元676年新罗背叛唐朝,将唐军驱逐出朝鲜半岛。 20年后,乞仲象父子背叛唐朝,与高句丽残党合流进军高句丽东北故地,建立震国,即日后占领东北数百年渤海国。 隋唐帝国五代雄主,花了数十年时间,耗费无数财力,军事力量建立的霸业,只要维持二十八年就云消雾散,真可谓世事无常。

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12月朝鲜半岛寒风刺骨,安东都护府大多矗立在平壤的城头,放眼望去,远处战场的硝烟依然弥漫,许多白骨静静地讲述着战争的残酷。

知道天命之年的薛仁贵望着脚下的这座城市,他想起了20年前那位白袍小将,驻扎在山大战时,我看着这位白袍小将“如同进入马横雷、冲突辽阵、无人之境”(《薛仁贵征辽事略》)。 大军乘此,贼大溃不成军。 ’唐太宗称赞的眼球至今仍让薛仁贵难忘。 “朕的旧将和老,不堪来自签外的捐赠,吸干了所有的勇猛,没有勋爵那样的人。 朕不喜欢辽东,不喜欢勋爵! ”这句话常常回响在薛仁贵的耳边,激励着他在辽东战场上的殊死战斗。

人死了,活了也有半百年了。 故事的结尾总是有这样的悲伤。 就像悲伤的歌一样,在最慷慨激昂的地方,突然停止。 故事的开头有一个很长的前奏。

夷狄与中华

1

前汉元封3年(公元前108年),处理北方草原匈奴问题的汉武帝果断出兵消灭卫氏朝鲜,在其旧址上设立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实现了汉帝国对朝鲜半岛的直接统治。

“朝鲜”的称呼最早见于战国末期编纂的《管子》一书中,涵盖了古代的檀君、箕子、卫氏三个时期。

史料记载檀朝鲜和箕子朝鲜至今没有直接的史料说明,是朝鲜的神话传说时代,卫氏朝鲜、卫氏朝鲜的首领是战国时代燕国的流亡者卫满,民族由当时东北地区的獩貊和朝鲜半岛南部的韩种的结合体构成。 这样的统治断断续续,真正的转折发生在东汉末年。

东汉末年的一系列事情,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长达400年的分裂时代,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走向,使中国从上古进入中古,不仅余波波及,也将这一命运传播到了东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 东北亚是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是指以汉字为纽带的文化圈,包括现在的中国、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

汉字文化圈的大致范围

象征秦皇汉武的秦汉帝国是标准的农耕帝国,帝国聚集依托“内中华和外夷狄”的理念,“中华”和“夷狄”完全不同。

虽说是理念上,但现实情况是生活在秦汉帝国边缘的异域民族不断内迁,内迁的原因除了自身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汉地优越条件产生的吸引力外,还有秦汉帝国不断向周围扩张领土,将边境变为郡县,其中西北称为“羌族”

随着秦汉帝国在西南地区的开发,“西南夷”在帝国国内的存在越来越重要。 如何妥善解决“中华”和“夷狄”的关系是秦汉帝国的重要任务,但受政治理念资源的限制,秦汉帝国找不到解决这场危机的合理方法。

经过西晋王朝的短暂统一,这一矛盾在晋末八王之乱中激烈爆发,隶属成都王司马颖的匈奴首领刘渊揭开了“五胡十六国”的序幕。

胡手指匈奴、鲜卑、毽、羯、羌族相继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政权,互相征战,但目前尚不存在以这些名号为民族的民族( 56个民族中有羌族,但内涵和外延与中古时期的羌族不同,详见王明琦的研究) 他们已经融入了更具包容性的“汉”。

汉末魏晋之际,时人谈玄论道,汉代开始实行的察举制此时曰:“举秀才,不知书。 孝廉,父亲分居。 素净如泥,高第良将胆小如鸡的情况,奢风成大观,“五乱华”开“胡”与“汉”的融合,融合的过程充满血腥与曲折。

结果,中国从秦汉帝国的“小华夏”一跃成为囊括万千气象的隋唐世界帝国“大中华”。 陈寅恪在《金明馆丛稿二编》中说:“塞外野蛮精悍的血液,注入中原文化颓废的身体,旧染已经去除,新机重新开始,扩大扩张,然后可以建立空前的世局。” 这个见解在今天似乎也很好。

隋唐帝国与三汉的崛起

2

而且,中国的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东汉的崩溃,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出现了权力真空。 中国三国鼎立时期,辽东的公孙家族连续经营辽东地区几代人,朝鲜三国中最先登场的高句丽也在此时登上了历史舞台。

公孙和高句丽对曹魏和孙吴采取了最初的鼠两端政策,慢慢积蓄力量,这种态度激怒了曹魏,蜀国丞诸葛亮去世后,曹魏西部防区的压力急剧减轻,将精锐部队向东转移,司马懿一举击溃公孙政权,其

从现有史料和考古学的发现来看,高句丽创立于公元前37年,相当于中国的西汉末年,首都是辽宁桓仁县,即将搬迁至丸都(吉林省集安市),最初的高句丽是玄菟郡内的小国,后来经过长时间对周边部落的合并,东汉末年强盛的政

五胡十六国的混乱状况给了高句丽重新崛起的机会。 此时,高句丽的敌人是鲜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政权,面对强大的前燕政权,高句丽向西北扩张的态势被阻止,采取了南下朝鲜半岛的策略,在南下的过程中,朝鲜三国时代的其他两个国家百济和新罗也逐渐登场。

《三国志东夷传》中记载百济原是马韩五十四个国家之一,但之后迅速发展成长,覆盖了马韩之地。 新罗的开发是朝鲜三国中最晚的,核心地带是月城郡,今天在韩国是庆尚北道庆州。

战争首先在前燕和高句丽之间爆发,然后开始的是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之间的“朝鲜三国”混战,其激烈程度不亚于并时期的“五胡十六国”。

朝鲜三国中,高句丽领土最广,占据中国东北东南部和朝鲜半岛北部,实力最强。 新罗虽然国家形成最晚,但实力上升最快。 百则和倭国(日本)结成了盟友关系。

中国北方地区乱世,迎来北魏短秩序,孝文帝拓跋宏迈出胡汉合流第一步,他强烈建议将都城从平城迁往中国政治文化中心洛阳,接着禁止胡服,说中文。 《定姓族敕令》——将胡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纳入汉族门第体系。

激进的变革引起了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弹,年轻的孝文帝病逝后,不久就发生了以鲜卑军人和融入胡族的北方汉人为主体的“六镇之乱”。

历史总是以曲折的方式前进,我们聚焦于6个城镇之一的武川镇,武川镇位于黄河逆u型大弯的东北,现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武川县,年均气温只有3℃,严峻的气候锻炼了武川中士的坚强意志,恶劣的环境。

六镇中士释放自己不满、愤怒、怨恨时,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随后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迫位于北周。 历史的脚步不会停止。 胡合流的潮流在缓慢地前进。 正是在北周,下一个伟大的时代“世界帝国”,也就是大唐帝国的种子诞生了。

隋唐帝国与高句丽的地缘之争

3

结束汉末400年纷争的隋王朝,初代帝王是隋文帝杨坚,隋王朝建立后面临的第一外患是北方游牧帝国土耳其汗国,土耳其原本附属于柔然,后来与北魏联合灭掉柔然,成为草原霸主,“统治弦数十万”。

面对突厥的强大压力,隋文帝使用长孙晟的轱辘计,将“大可汗”沙钵略与“西方可汗”达头分开,突厥因内讧分裂成东西突厥,隋王朝拉拢东突厥,压迫西突厥,一度处理北方问题。

那时,在隋的东北地区,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契丹内附属隋,隋在东北亚的声望达到顶峰,周围国家派遣遣使前来。 其中有高句丽。

契丹的内附与高句丽与隋直接接壤,高句丽感受到了隋王朝在边境地区带来的强大压力。 古代使者有时也兼任间谍任务,高句丽这次朝贡很可能是为了探寻隋朝的新闻。

此前高句丽通过黄海水道与南朝关系更加亲密,也与北亚草原的柔然和突厥相连,甚至中亚的粟特人也开始与高句丽交往。

隋文帝开皇18年(公元598年),高句丽联合靺鞨诸部族入侵隋朝辽西边境,此次攻击在营州总管韦冲所被击退。

这正好给了想要征服高句丽的隋文帝一个借口,隋唐四位君主和高句丽之间的70年战争开始了。 战争中百济、新罗、倭国被卷入,战后高句丽和百济被消灭,新罗占领朝鲜半岛,倭国开始学习唐朝,东北亚整体格局发生了变化。

隋文帝为什么要征服高句丽? 其实不仅仅是隋文帝,之后的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都继承了这一对外政策。 隋唐立国以汉朝为榜样,汉武帝对朝鲜半岛设立的四郡重新实行郡化统治,是当时隋唐帝国的政治理念,随着隋王朝的建立,东北亚由原来多极间的势力均衡转变为以隋王朝为主导的一元化国际关系,国际格局的一些变化必然是这些国家历来的相反

在隋还未征服南朝鲜时,高句丽向陈国朝贡,拥抱突厥,感受到隋朝强大压力的陈朝、突厥、高句丽结成了微弱的同盟关系。 朝鲜三国中高句丽最强,持续向半岛南部扩张,隋建交后,百济和新罗迅速臣服隋朝、册封,高句丽南下相当大程度上挑战了隋王朝在东北亚的权威,对隋王朝建立的国际关系构成了实质性的挑战。

对高句丽来说,利用中国内乱向西北扩张,经过曹魏和鲜卑慕容数量的灭国之战,控制了辽河流域。 控制辽河流域,就可以和其他国家争夺东胡部落的控制。 这里土壤肥沃,大大加快了高句丽经济的快速发展,辽东作为桥梁,便利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引进。

对隋王朝来说,另外无论东北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利益如何,从政治地缘的角度考虑,东北也是中原王朝必须统治的地方,东北对统治东胡等部落国家至关重要,在与土耳其的对抗中也相当于切断了右臂,汉武帝当时经营着东北, 而且,当时中国正在经历经济文化中心从关中平原向华北平原转移的事情,东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战争进行时,隋王朝没有退路,高句丽也没有退路,东北此后注定成为东北亚历史上的主角,契丹和女真从此崛起,明朝倾一国之力在此构筑抵抗满洲人的前沿阵地,20世纪这里将成为日本和沙俄争霸的地方。

隋唐帝国征伐与高句丽灭亡

4

开皇18年,隋文帝以汉王杨谅为行军元帅,高颖为行军长史,率领30万大军远征高句丽,但遭遇夏秋雨季,军队未能东征,惊慌失措的高句丽急忙道歉称“辽东粪土臣元”。

6年后,隋文帝去世,继承人晋王杨广,大业3年(公元607年),隋炀帝巡视突厥。 这次巡视的首要目的是“出塞耀兵”,以前史观认为隋炀帝是大喜之人,但这次巡视不全是为了个人,其首要目的是“出塞耀兵”,迫使隋炀帝震撼突厥的臣服。

此次巡行途中,隋炀帝发现高句丽潜在突厥,回国后,隋君臣讨论了高句丽问题。 大臣力矩力主讨伐的理由有两个。 一是高句丽是中国领土,二是高句丽不是臣。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隋炀帝诏讨伐高句丽,次年,113万隋军分为24路军,“每天送一军,各军相距四十里,渐进至营地”。

在此次出兵中,高句丽继承了“出塞耀兵”的策略,是意味着不战而败的兵,隋军专门设置了“投降使者”队,等待高句丽投降。 高句丽方面死战不投降,边打边退,最终在平壤城展开反攻,隋军因指挥失当,失败,最后返回辽西时只剩下两千人。

比起秦皇汉武的隋炀帝惨败后大为愤怒,他马上下令准备第二次征讨,这次隋军攻势非常激烈,连败高句丽军,高句丽仍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在这节骨眼上,运饲料的杨玄感在黎阳造反,屡屡受挫。

此时的隋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汪洋大海中,隋炀帝不顾国内局势的恶化,仍然发生了第三次对高句丽的战争。 这次水陆两军并行,来护儿水军在辽东半岛登陆,迅速接近平壤,经过前两次战争,高句丽国力枯竭,民众疲惫不堪,再也消耗不起,高句丽王高元投降,隋炀帝下令。

隋炀帝对高句丽发动的三次战争,不但没能起到重建东北亚政治秩序的作用,反而导致了自身的灭亡。 公元617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手下绞死。 继隋王朝之后发生的是陇西李氏,同为关明集团的李氏家族从太原起兵,历经李渊和李世民父子奋斗多年,重新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大唐帝国。

在唐高祖和唐太宗两代人的经营下,唐帝国在隋末动乱中再次灭亡了强大的东突厥,并在东突厥旧地设立了都护府。 然后帝国开始在西域使用军队。

公元640年,唐将侯君集打败高昌城,耆那、龟兹、疏勒诸城邦下降,唐帝国在此建立安西都护府。 那时,北方各民族和各国使者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唐帝国直逼当时强大时期的隋王朝。

北方和西方安定后,唐王朝目光东移,看到了高句丽。 毁灭这个隋王朝的海东大国,也是唐王朝走向世界帝国的最后一道屏障。

贞观15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派遣陈大德为使者到高句丽。 陈大德在这一行有秘密任务,他偷偷记录了高句丽的山川形势和风俗人情,回国后向唐太宗提交了军事信息《高丽记》。

中国南北朝时代“高句丽”改为“高丽”,到了隋唐时期,史书对高句丽的称呼多半是“高丽”,国家还是那个国家,只是称呼变了而已。

贞观16年(公元642年),朝鲜半岛发生大事件,高句丽权臣泉盖苏文发动政变,杀死高句丽王,建立了新的国王。 泉盖苏文是通俗小说《薛仁贵征东》中盖苏文的原型,反派角色的登场,意味着主角薛仁贵终于要登上历史舞台了。

渊盖苏文

契机是贞观17年(公元643年),新罗遣使入唐求助,上表中遭到高句丽和百济的联合入侵。 完全没有准备好的唐太宗首先向高句丽派遣使者,要求高句丽停止新罗的侵略,高句丽无视唐王朝的警告。 贞观18年10月,唐太宗发出“讨伐高丽敕令”,因隋亡而暂时和平的辽东再次吹响了战争的号角。

唐军主帅是初唐名将李积,李积以声东击西的战略绕过高句丽构筑的长城,成功渡过辽水后,唐军对高句丽重镇辽东城展开猛烈攻击,机动骑兵击退前来救援的高句丽军,攻城部队采用投石机等攻城器,7天后,唐军攻城机等攻城器。

在城险兵精的安市,唐军遇到了自己高句丽和靺鞨联军的好几倍。 这场战斗是故事开头薛仁贵想起的驻踯山战争,唐太宗以自己为诱惑诱饵,在高处诱惑高句丽军强攻,长孙无忌和李积的部队前后夹击高句丽军,形成了三面夹击的态势。

白袍雪仁贵在这场战争中生于横空,日后成为大唐帝国第二代军事将领中的翘楚。 野战取得胜利,但安市没能长久进攻,被拖到农历九月,凛寒来了,唐太宗不得不命令班师归朝。

挫败唐太宗的安市守将杨万春

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曾对征集辽东的时机进行过分解:中国东北方冀辽期间,其雨季在农历六、七月,农历八、九月至二、三月又是冬季。

所以如果要用关中辽远距离的武力制服高丽征服辽东之地,就必须在冻结期过去了雨季还没有到来的短时间内取得全胜。 否则,阴雨连绵的冰雪严寒将因军队士马的攻击而使粮食运输变得非常困难,遇到长期坚守的劲敌,必将招致无效或败北的灾祸。 唐以前,中国抗击辽东、高丽的策略是速战速决者,其主要原因真的就是这个。

此时,北方草原取代突厥崛起的薛延陀部成为唐帝国的劲敌,唐太宗首次征战高句丽时,泉盖苏文试图拉拢薛延陀部夹击唐军。

唐王朝的观察力在这期间一直停留在北方草原,贞观21年(公元647年),唐太宗以铁勒部为先锋发动边境州县军,一举击溃薛延陀部,在薛延陀地设立燕然都护府。 北方问题得到处理后,征讨高句丽的问题再次提上议程。 唐太宗接受谋臣的提议,利用隋王朝平定陈朝时的战略,用小部队继续骚扰高句丽,趁机烧毁其粮食储备。

高句丽面对唐军的新战略疲于应对,高句丽王派阳子到长安道歉,唐军的行动告一段落。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军继续使用这一战略骚扰高句丽。 同年,唐太宗计划明年(公元649年)出兵30万人,处理高句丽问题。

但是,上天没有给唐太宗足够的时间,实现了征服辽东的愿望,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50年)五月,唐太宗病死,征战高句丽的重担,沦落为唐太宗的继承人唐高宗李治。

李治即位时,唐太宗给他留下了丰富的遗产、高效的行政机构、战斗力极强的胡汉混合部队,以及许多善战的将军。

永徽5年(公元654年),从唐朝作为使者回国的金春秋继承新罗王位,是为了新罗武烈王,亲唐的金春秋即位,引起了高句丽和百济的联合报复。 新罗在随后的战争中失去了30多个城市,唐帝国决定“灭高丽,诛戮百济”。

庆5年(公元660年)春天,山东半岛此时还有些寒冷。 从扬州建造的战船陆续抵达山东莱州。 三月初十日,神丘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率水陆联军13万人实施登陆作战,与新罗军约定会师百济都。 战争以百济灭亡告终,朝鲜半岛的“三国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济平定后,唐军以百济为基地设立都督府,对高句丽形成南北包围之势。 局势再次向有利于唐军的方向迅速发展,干丰元年(公元666年),泉盖苏文去世,他的三个儿子因争夺权力而发生内讧,长子泉男子向唐帝国求援,不可失去机会。

唐帝国当机立断,70多岁的老将军李积是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兼安抚大使,契茜何力、薛仁贵等名将都受其节制,刘仁想从百济故地联合新罗军北上与唐军主力会师合作。

唐军这次做好持久战的准备,从北向南,一步步前进,城市必攻,包围城堡援助,薛仁贵相当出色,用3000名先锋军大败高句丽的主力部队。 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契茜何力的胡族骑兵兵临平壤城。 这是高句丽之都,唐军包围平壤,9月20日,高句丽王高藏投降,立国700多年的高句丽消失。

半岛进入新罗时代,唐罗联军攻陷百济的战争中发生了一段插曲。 至少我们想讲的故事是一个插曲,唐王朝的水军在白江战胜了百济和倭国联军。 这场战争之后,倭国开始学习唐王朝的制度和文化,逐渐进入中古社会,东北亚整体局势再次稳定,交流和融合代替了敌对和仇恨。

薛仁贵舒松了一口气,想起了他经历过的大小战争,想起了共生共死的兄弟,和九泉下的恩主唐太宗,辽东的故事暂时结束了,但薛仁贵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这时,长安传来敕令,总章三年(公元67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崛起于藏南地区的西藏帝国征服了唐帝国西域的安西四镇。

唐王朝任命薛仁贵为逻辑娑道行军大总管,两个新兴帝国之间的战争即将开始。 那是唐朝、西藏、南诏和大食卷入的大事,天山脚下的绿洲沙漠将代替辽东的湿地平原。 对薛仁贵和唐来说,下一场战争正在等待着他们。

东西两条线作战是唐朝最终失去广阔高句丽故地的最重要原因。


来源:印度时报中文版

标题:“唐灭高句丽,怎样重塑了东北亚的国际格局?”

地址:http://www.yqjqqwc.cn/ydxw/26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