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15字,读完约6分钟

今天( 10月24日)朋友圈最火的文案,大概是伊利集团官网的实名通报。

政知道,报告篇幅超过1万字,矛头指向集团原董事长郑俊怀。 这一切的导火索都集中在现任董事长潘刚的传闻上。

在信中,郑俊怀涉嫌向抄写员诽谤潘刚,捏造“被带走”的传闻。 更令人震惊的是,郑俊怀指出,挪用了2.4亿的公款,将国家级、省部级官员作为保护伞摆脱了调查。

可见这场纷争的矛盾落在了艾莉前后的两个掌门人身上。 更有意思的是,除潘刚和郑俊怀外,政知道信中还观察到了其他几个“重要人物”。

“回去”潘刚

今年3月26日,新媒体《光祥财经》发表了文案《企业焦点:伊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刚或“失联”》。 他指出:“潘刚近期回国,但很快被相关部门带走,协助调查。” 当天晚上,呼和浩特公安机关接到伊利企业及其董事长潘刚的通报。 潘刚在书面通报材料中写道:“虚假复印件我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失联”的情况纯属捏造,恶意诽谤。”

实际上,潘刚的前任郑俊怀在任中因涉嫌挪用公款而被监禁,也是艾莉离家出走的理由。 几个月前,潘刚再次卷入谣言,一时间作为亚洲乳业“一哥”伊利集团跌入神坛。 正因为是大型国企的“身份”,会长的“被调查”对艾莉的负面影响很大。 有传言称,曝光当天,伊利市值蒸发60亿元,下跌9%以上。

上述谣言的传播,实际上与今年以来潘刚未公开有关。

据新闻报道,今年早些时候面包刚出现在美国,近五个月没露面。 其中潘刚预定出席3月召开的博鳌论坛,但随后艾莉宣布,由于在海外疗养而无法出席论坛。 一连串的消息从侧面加深了大家对谣言的认同度。

但是,5月31日,伊利集团召开股东大会,潘刚高调现身发言,打破了此前的传言。 显然,投资者和股东对伊利掌门人是否被调查很敏感,在面包刚回来的日子里,伊利的股价上涨了9.96%。

历时十几年的纠纷

通报公开当天,潘刚“被调查”的传言创始人邹光祥、刘成昆分别被判刑1年半和1年半,也被视为对潘刚“被调查”的盖棺定论,政府在通报中一直“被调查”的传言。

由于造谣,艾莉和潘刚刚胜诉。 他们为什么一定要公布真实姓名呢?

可以看出制造被法律处罚的谣言的人不是郑俊怀。 我认为这是郑俊怀在艾莉方面一贯的把戏。 把打火机送到监狱,让自己可以抽身。

报告书中列举了郑俊怀密会造谣者的证据,这在伊利方面似乎是压垮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

面对郑俊怀十多年来的破坏、中伤和攻击,企业没有办法,依法向各级检察、监察部门实名提交郑俊怀已查挪用2.4亿公款案和许多重大经济犯罪线索14年未解决、人为减刑的报告材料,并予以查处。

以艾莉的表现来看,郑俊怀的破坏、中伤持续了十几年。 那么这十年以上的纷争到底怎么样了呢? 政知通过投稿整理了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剧本”节点(摘录自投稿)。

2004年左右,伊利董事长郑俊怀企图将2亿伊利资产私用。 金尚未在个人名下执行时发生东窗事件,郑俊怀等多名高管被捕。

审判中,各级官员作为保护伞,郑俊怀挪用2.4亿公款的犯罪线索被人为抹去,只保存了对该涉案金额较小的诉讼,最终挪用1650万元的公款服刑6年。

在服刑过程中,监狱与郑俊怀的约定形同虚设,他出入自由。 另外,由于人为操作,郑俊怀被减刑,服刑3年半后出狱。

2008年出狱时,郑俊怀以自己的劳动所得为由,起诉呼和浩特市政府索取非法资产,多次败诉后,要求伊利将非法转移的资产落实到郑俊怀名下。 被伊利方面拒绝了

从此,郑俊怀开始报复艾莉。

有保护伞吗?

除了郑俊怀各种行为的披露外,公众的关注点还集中在其背后的保护伞上。

报告称,郑俊怀的保护伞涉及各级官员:原国家级领导、多个省部级领导、厅局级领导充当郑俊怀保护伞,人为抹去郑俊怀数亿元的犯罪事实,运行假减刑。

年,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领导十分理解和同情我们的遭遇,但“郑俊怀挪用2亿4千万公款的案件曝光,但未能公诉。 这是因为某个领导人提出的。”

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邢宝玉检察长找到潘刚,表示:“最高检查领导请求艾莉协助,帮助郑俊怀将当时非法转移的资产执行到他们名下。”

年,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检察长马永胜也表示,最高检查原副检察长向他提出了同样的要求。

从告文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年马永胜的表态中,上述最高检查的某领导卸任了副检察长。 此外,政府观察到,如果报告中提到马永胜,表现十分正面。

年,富有正义感的马永胜检察长从内蒙古检察院反贪局调出郑俊挪用2.4亿公款的文件,只用了两个小时就清晰地执行了:证据链的完善、罪犯的供认,可以立即提起公诉。

根据公开的简历,1956年出生的马永胜是山东人,成为两年知青后,于1974年进入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民政局工作。 事实上,他在年初调任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检察长之前,从未离开过山东省。 简历显示,马永胜历任山东省章丘县公安局局长、山东省济南市公安局局长、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山东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等职。 据公开报道,今年年初马永胜卸任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党组书记,但担任检察长。

在告发中,马永胜“2个小时”的明确表示,伊利方面认为内蒙古检方,甚至最高检查的解决时间太长。

郑俊怀挪用2.4亿公款的犯罪事实、证据确凿,记录犯罪分子供认的78本文件,14年存放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反贪局,今年机构改革后被转交给内蒙古自治区监察委员会,长时间受到保护,至今未被提起公诉。

今年3月谣言事件发生后,伊利再次向内蒙古最高检查第三巡视组和各级司法机关提交郑俊怀查明的2.4亿挪用公款案件和重大经济犯罪线索14年未解决,涉嫌人为假冒减刑的报告材料,半年来,迄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如何判定实名举报和匿名举报?

据报道,伊利方面于10月23日向在内蒙古的中央巡视组正式提交了相关通报资料。 其公开的这封信最后,落款是“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那么,这样的书面资料还不是“实名举报”吗?

政知道在中纪委的官网上找到了答案。 “采用本人真实姓名或者本单位名称,提供比较有效的联系方法,向纪检监察机关检举、起诉党员、党组织和监察对象违纪问题的,属于实名举报。 纪检监察机关提倡实名举报,优先处理实名举报,按照相关规定保护实名举报人的权利。 ”。

来源:印度时报中文版

标题:“伊利举报信含这几个"重要人物" 到底有无保护伞?”

地址:http://www.yqjqqwc.cn/ydxw/27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