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423字,读完约14分钟

哥特人包围罗马时的索求

公元408年,野蛮人哥特部落入侵意大利,数万军队来到罗马城下。 城内的大佬们看到穿着兽皮的勇士们,一开始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但罗马城历史悠久,不倒也就800年左右了。 不料哥特人包围城堡看起来是条相当古老的路,马上封锁通道,任何人都不得与物资出入。 两个多月后,市内来到粮食不足的边缘,不得不谴责会议和。 哥特人大开血口,提出的退兵代价包括3万英镑白银、5千英镑黄金、3千英镑胡椒。 城内居民七拼八凑,将雕像上、教堂内的金饰、银饰全部揭下,赎金齐全,送还哥特军队。

在很多地方看到了野蛮人的入侵,但没什么特别的。 但是哥特人的价格很特别,从所求的数量可以看出罗马帝国晚期人们心中的价值观。 黄金当然比白银贵重,胡椒比黄金贵重。

两年后,同一个哥特人再次来到罗马,终于攻破了城堡,放火烧了三天。 此时,西罗马境内有多名横打乱兵,帝国统治已接近尾声。 但是胡椒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并没有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而褪色,作为香料中最大宗的一伙,直到中世纪胡椒才是珍品。 更值得一提的是,15世纪,由于获取香料的欲望和贪婪,欧洲人不辞辛苦地探索,找到了直接连接亚洲的航海路,预计发现了美洲大陆,由此建立的商业和殖民帝国改变了世界历史。

19世纪法国画家jn sylvestre笔下的日耳曼蛮族在410年掠夺罗马城市的样子

胡椒防腐剂

胡椒作为香料,多么有吸引力,对现代人来说很难理解。 广泛解释说,在没有冰箱的中世纪,欧洲人必须用胡椒的辛辣来保鲜肉类,或者掩盖变质的肉食气味。 也就是说,比金银更珍贵的胡椒是用于给馒头肉上色的除臭剂。 这个解释传到中国后得到进一步发挥,据说在中世纪欧洲的饮食中肉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用盐煮味道也很淡,需要香料调佐。

中世纪的欧洲也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糊口社会,并不像现代那样拥有过剩的肉食。 例如,近代的尼德兰是欧洲最富裕的商业区,人们的生活一般比周边其他国家好一些,但按照那里的生活标准,“即使是有收入的家庭也每周只吃一次肉,普通劳动者每月只碰一次肉”。 经历过物资匮乏时代的人们都知道,每周只能吃一次的时候,往清水煮肉里放盐会很好吃。 当然,在社会上层,占人口极少数的王公贵族平日不担心吃不上肉,庄园市场有生肉供应。 因此,对于贵族厨师来说,也完全不需要用高价金银的香料来装饰过期的食物。

何况胡椒没有防腐作用,虽然可以掩盖馒头肉的异味,但是很难保证吃了也不坏肚子。 冰箱发明之前,世界各地肉类防腐的做法很相似。 只需要用盐腌,用烟熏腌,煮好后晾干。 只是现代的西方人大多不记得采用冰箱100年后从以前传下来的防腐方法。 尽管一位历史学家主张胡椒保鲜不合理,但总有人作假难以纠正。

要理解胡椒等香料在中世纪的珍贵性,首先必须了解欧洲地理位置的特别性。 位于欧亚大陆西北角的欧洲,位于偏北的位置。 例如,意大利的西西里岛有欧洲最南端的历史名城叙拉古,但北纬为37.08度。 放在中国地图上,相当于纬度的城市是河北邢台。 也就是说,如果把位于黄河北岸的河北南部迁到欧洲,南方就足够让他们变成海南岛了。 要从意大利半岛去欧洲,必须先越过阿尔卑斯山。 日内瓦是山中有名的城市,它的位置比我们哈尔滨稍靠北。 从山上下来,去欧洲的大城市,巴黎,阿姆斯特丹,伦敦,柏林,慕尼黑,维也纳等地,纬度比哈尔滨高。

当然,由于洋流的关系,欧洲的气候比其他类似纬度的地区更温暖。 农业产量也不是由纬度决定的,法国平原地区的种粮远远好于意大利山区,东北的松嫩平原偏北但却是中国重要的产粮基地。 只是,要说奇花异果的种类,位于北方的欧洲远远不及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在我们看来,甚至棉花、甘蔗、生姜等普通农作物,欧洲大部分地区都不能种植。 工业化前,经济最依赖土地生产,而欧洲是没有特产的地区。 这种地理限制产生了欧洲人探险、贸易和殖民的原始动机。

位于偏僻的欧洲

在中世纪的条件下,欧洲不仅是农产品种类稀少的穷乡僻壤,也是对外交通极为不便的偏远地区。 西南是波涛汹涌的大西洋,正南是黄沙漫漫的撒哈拉,想要获得热带生产只需要东南经过中东,却掌握在穆斯林手中。 胡椒是香料中的大路品,产于印度南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肉桂最先在斯里兰卡生产。 产量少的是丁香和肉豆蔻,生长在印度尼西亚东部马尔古群岛的几个火山岛上。 印度洋周边和南海周边都不是什么稀罕事。 古代中国通过海上贸易,得到这些香料也不难。

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的形象

把香料运到欧洲很辛苦。 首先从各产地收集香料的是印度商人,被运到印度西岸的几个集散港。 之后穆斯林购买香料运到中东,有两条不同的路线。 通过波斯湾北上,运到现在的伊朗、伊拉克,与北方的丝绸之路汇合,经大陆路运到地中海东北部。 另一个是被运到红海入口的也门城市亚丁,卖给阿拉伯商人。 之后的北上路线可以通过水路通过红海运往埃及的亚历山大港。 也可以走陆路把装在麻袋里的香料放在骆驼背上,由沙漠中游牧的阿拉伯部落主导,经麦加运往地中海地区东南的黎巴嫩和叙利亚。 这条香料之路也很有名,公元前旧约时代有通商记录,后来生活在麦加地区的穆罕默德在这片沙漠的商道上奔波,接触了许多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教义,揉合了两个宗教中的元素,创立了伊斯兰的宗教。

路遥生传奇

中世纪的欧洲人受到偏僻的限制,对香料的起源、贸易路径和亚洲地理知之甚少,只知道香料几乎来自东方的印度。 古希腊人听说过印度的富裕,东征的亚历山大不畏艰险跳进了印度的河里,虽然收获不大,但带来了许多相似而不同的传说,成为欧洲人了解印度的基础。 马可波罗以前,他们对中国的概念很模糊,更不了解东南亚、日本的存在。 他们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东方”其实是现代的中东,基本上控制在穆斯林手里,在宗教上是基督教的敌人。

欧洲商人可以看到地中海东部港口城市多次获得的香料。 一般先运回意大利,再销往欧洲其他地区。 原本在东南亚是相当普通的香料,经过层层级别,经过海陆长途,到欧洲成为王公贵族家的珍品。 胡椒是道路商品,价格可以上涨100倍。 丁香很稀有,价格会翻一千倍。

文章中使用的资料最先参考了保罗Freedman这本关于香料的专著。 的封面标注了几种常用香料,并贴上中文标签供网友参考

中间运输的阿拉伯商人拿出说“一千零一夜”的能力,说香料不容易得到。 他们说印度有胡椒森林,但是很难采集胡椒粒。 因为树林里有很多毒蛇。 当地人不得不放火赶走毒蛇,结果胡椒粒也被烧成了黑乎乎的干燥形状。 另外,肉桂生长在阿拉伯高山的山顶上(实际产地为斯里兰卡),人不能攀登,只有飞翔的鸟才能选择棒子一样的肉桂筑巢。 于是阿拉伯人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法,在山脚堆上肉块,把鸟带回窝里,肉块太重从鸟巢掉了下来,就这样周折捡到了肉桂。 阿拉伯商人费尽心思把香料从也门运到埃及和叙利亚,卖了好成本也没用。 欧洲商人无法辨别真伪。 无论如何,这些昂贵的香料在附上奇怪的故事出售后,还得再卖几次。

中世纪的文案中描绘了14世纪法国国王查理五世的酒徒的画像。 戴金色王冠的三人从左到右依次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法国国王查理五世、神罗马帝国太子瓦茨拉夫。 其他几位就座者是主教。 桌子前的马戏团在表演十字军东征攻击耶路撒冷

从食物的味道来说,中世纪的欧洲类似现代的印度、中东,不仅偏重,而且喜欢刺激,对调味料有很多讲究。 这种偏好的来源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继承罗马贵族的习气,有人说野蛮人入侵后出现断层,十字军东征时欧洲勇士体验了中东美食,从穆斯林那里学到了味道。 香料的调配基本上是肉食的,不过是上层社会的讲究。 中世纪的西方贵族在社会交流习俗上和我们现代的农民很像。 如果遇到庆祝的话就举行宴会。 请周边的王公贵族看脸。 另外,请叫我一起练武杀人的骑士。 根据地位的高低和亲疏程度排成一列,从几十辆变成一百辆。 然后,从早到晚吃吃喝喝几天。

从遗留下来的记录来看,大鱼大肉是主食,香料是不可缺少的。 现代人在食物中加入调味料是纯粹调节味道,但在中世纪有另一种特殊的意义。 这表明主人富有、好客、慷慨大方。 这相当于现在的一些生意人请吃饭。 一定要摆山珍海味。 喝酒只能坐茅台表示大方。 而且在餐桌上吃完后,把香料包在小袋里作为礼物。 每次请客人吃饭,这都要花很多钱。

此外,香料还有医疗和保健功能。 中世纪欧洲相信“西方医学以前就传了下来”,但和我们以前传下来的中医有点像。 这一切听起来都有些道理和逻辑,但都基于难以验证和衡量的概念。 关于本源,以前西医是从古希腊哲学传来的,后来阿拉伯人继承发扬光大,中世纪中期也传到了欧洲。 其基本理论依据是体液学说:自然万物由水、火、土、气四种元素混合构成。 该人体也有4种基本体液,分别为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 从属性来说,血液是热和湿的,和气相似。 粘液如水的冰冷和潮湿的黄胆汁是热和干燥的,类似于火。 黑胆汁是凉爽和树干,像土。 下面是各种体液之间,以及属性之间,取得某种平衡。

相应地,食物也有冷热和干湿之分。 王公贵族喜欢的大鱼大肉一般都很凉。 虽说猪牛和鸡鱼之间的干湿不同,但是香料很热。 正好和肉食搭配在一起。 这些讲究与中医学中人参补气、燕窝养颜、银耳滋阴、虎骨壮阳等说法相同,在现代医学中毫无根据。 但是,从以前开始西医就至少有一个好处。 香料混合在鱼肉中,味道好,营养也好,即使吃也能显示出尊贵的身份。 不如说现代医学研究的营养原理不能做出满意的组合,好吃不健康,不健康。

香气的宗教含义

香料不仅有药效,制成香水后还带有特殊的宗教含义。 像我们民间传说中的九天仙境一定清香四溢,地中海周边的神界也芬芳馥郁。 这些上基督教也不俗,圣经中的记载常常把香气和神圣联系在一起。 天使降临人间,首先让人感受到他们身上的清香。 在沙漠里苦行的天主教修道士不洗澡,伤口化脓也没关系,平时蓬头垢面,带着臭气。 但是根据教会的传说,真正修行在家的圣人死后,遗体腐烂没有臭味,带有令人愉悦的香味。 中世纪的欧洲人有一种特殊的爱好,就是收集圣人的骨灰,在教堂里制作保护安全的圣发。 冒险家经常跑到意大利和中东,在当地盗墓者的帮助下,在墓地里挖出白骨,运回欧洲销售。 每个圣髓的发现都有故事。 常见的趣事是圣人做梦,还是挖完后坟墓里有香味。

从宗教的立场上来看,中世纪对香料的来源也有特别的理解。 圣经记载,伊甸园不是在天上建的,而是在地上建的,但亚当和夏娃吃了禁果后被赶出去了。 据说伊甸园在东方,周边有高山火墙,由剑天使守护,凡人无法进入。 但是,世界上的一些大河来自伊甸园。 印度有幸在伊甸园旁边,园中香气四溢,印度成为盛产香料的好地方。

中国佛教徒认为极乐世界在西方。 因为来自印度的佛教传入中亚,东传入中国。 欧洲人有同样的想法,但方向相反。 基督教创立于中东巴勒斯坦,对欧洲来说是来自东方的宗教,其圣地在耶路撒冷,伊甸园更在东方、印度东北。 由于基督教的想象和古希腊时代就开始流行的传说,印度、亚洲、东方对欧洲人来说成为了世界天堂的附近地区,不仅盛产香料,还盛产许多金银珠宝,引起了无限的遐想。

被英国的hereford大教堂收藏,有现存最大的中世纪欧洲绘制的世界地图。 上边是东,右边是南,其根据不是一个测量而是想象。 耶路撒冷位于中心,伊甸园位于最东面

寻找香料是违背宗教精神的

只是在地理位置上,神不太照顾欧洲,不仅与亚洲东部距离遥远,亚欧之间的中东地区还控制在基督教的老敌人穆斯林手中。 人们口味浓厚,但用的是当地的特产。 欧洲的贵族味道很浓,但是所用的香料是进口的,必须通过穆斯林转手。 15世纪末,欧洲人在摸索中,找到了绕过非洲南端直接通向亚洲的航线,冲破了这个地理限制。

在近30年的中国,欧洲这个地理发现时期经常被称为“大航海时代”,被认为是实现欧洲飞跃的出发点。 有些论者带着郑和下西洋和欧洲人的航海,哀叹郑和错过的发现。 欧洲人的探索精神凭借着“热爱冒险的本能、对财富的渴望、强烈的宗教热情”,突破了界限,不断收获。

“冒险的天性”和“对财富的渴望”随处可见,但简言之,回报需要勇夫,香料在欧洲的诉求和珍重不难理解。 不能说一点“宗教热情”。 中世纪的教会虽说有迷信,但崇拜神而不是财富之神,渴望死后的救赎,不是现世的财富。 在教会的道学者眼里,香料不是人体必须的,会带来一时的快感。 虽说香味来自伊甸园,但香料和金银一样只引起贪婪和罪恶。 而且香料比金银更邪恶,金银至少很长,从东方某处得到的香料,不远就会运到欧洲,放入嘴里不嚼几口就会消失。 轻言是浪费财富,但重言是罪过。 宗教热情、对香料、财富的渴望,两者本来应该是对立的。 要说其中有宗教上的想法,那就有只要出去探险就和伊斯兰教徒战斗的意思。

此后历史的迅速发展表明,道学家们至少是正确的。 香料确实没有多少内在价值。 进入18世纪,欧洲贵族的味道发生了变化,料理不依赖香料,反而拘泥于原汁原味。 现代自不必说,即使是18世纪的西方人也很难想象任何胡椒粒曾经享有的魔力。 但是道德说教未能阻止人们对财富的渴求,欧洲不断涌现冒险家,不顾帆船和水手葬身海底的代价,不惜用大量贵金属换取亚洲特产。 300年后,与亚洲的贸易竟然推动了欧洲工业化的出现,使其登上技术领先的位置,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这样的结果,是当时从宗教立场批判香料贸易的道学者们难以预料的。


来源:印度时报中文版

标题:“香料在近代欧洲为何会比黄金还要珍贵?”

地址:http://www.yqjqqwc.cn/ydxw/27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