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03字,读完约4分钟

“经远舰此次考古调查于9月26日结束”,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员、“经远舰”考古调查组长周春水告诉南都记者,根据国家项目管理制度,经小组讨论后,于年底上报方案,明年发掘。

“经远舰”中剩下的舰体长约80米,宽12米,深6米多。 周春水告诉南都记者,这次考古调查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了军舰的舰名“经远”,明确了军舰的身份,可以说现在经远舰是留存最好的北洋海军军舰。

在此次考古调查中,将散落在舰体附近的官兵遗骸聚集起来,埋葬官兵遗骸也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 对此,周春水表示,这个问题目前不便于回答。

海底下5米处发现了木质髓金“经远”舰的品牌名称

经文物局批准,年7月至9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在辽宁大连庄河海域开展水下考古调查工作,搜索、发现和确认了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沈舰“经远舰”。

《经远舰》的旧照片。 资料来源:互联网

据国家文物局介绍,“经远舰”由德国沃尔坎造船厂建造,1887年底作为“致远舰”的僚舰被编入北洋水师。 有名的将军邓世昌、林永升分别就任两舰管带。 1894年9月,中日甲午海战在黄海北部的大东沟海域爆发,北洋水师战败,损失4艘战舰。 其中“经远舰”被4艘日舰包围,全舰官兵不畏强敌,英勇接战,最终沉没。 全舰仅有16人幸存,管带林永升和200多名官兵殉国。

吊在舰舷外壁的木质骰金“经”字。 来源:“经远舰”考古调查队

吊在舰舷外壁的木质骰金“远”字。 来源:“经远舰”考古调查队

此次“经远舰”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水下考古队利用多波束等仪器设备收集遗迹数据,结合潜水勘探和地方志文献研究,确认了“经远舰”的准确位置。 舰体位于水下12米的海床上,处于下切状态,主体被海底泥覆盖。

书上有“经远”两个字的木牌。 来源:“经远舰”考古调查队

第二阶段,水下考古队在舰体外侧进行排沙工作,逐渐暴露舰体结构,发掘和整理出水文物。 年9月15日,考古队员发现海底面以下5米悬挂在舰舷外壁的木质髓金“经远”舰名字牌,确认沈舰为经远舰。 遗迹中还发现了木牌,清晰的书中有“经远”两个字。 “经远舰”考古调查组长周春水对南都记者说,“经远”两个字的发现是此次考古发掘的最大亮点。

水中考古整理了各类遗物标本500余件

周春水对南都记者说,现在“经远舰”是比“致远舰”保存得好、保存得最好的北洋海军军舰。 甲午海战遗址是近年来我国水下考古工作的重点之一。 “经远舰”的发现,是继“致远舰”之后我国甲午海战遗迹水下考古事业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在这次考古调查中,“经远舰”的舰体前端留下了艉柱、锚链、舷门等遗迹,周边发现了大量分散的舰体构件。 水下考古整理了铁、木、铜、铅、玻璃、陶瓷、皮革等材质的各类遗物标本500多件,种类非常丰富,锅炉、斜梁、舷窗、舱门、铁甲堡盖木等舰体结构、毛瑟步枪子弹、左轮手枪弹

另外,从遗迹中发现了53毫米的格鲁森炮弹、120毫米炮弹的引信等,在“经远舰”的发货文件中没有看到,推测是海战前紧急追加的武器装备。

37毫米炮、47毫米炮等武器弹药。 来源:“经远舰”考古调查队

在周春水看来,“经远舰”的发现意义重大。 “经远舰”水下考古成果是近代沈舰水下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对近代史、海军快速发展史、世界海战史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另外,“经远舰”是德国设计制造装甲巡洋舰的首例之一,其发现为世界海军舰艇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和年发现的“致远舰”一样,“经远舰”的沈舰遗迹是中日甲午海战的真实见证,它的发现再现了悲壮的历史,让我们缅怀了英烈、警钟的长鸣,记住了历史的教训,更是兴奋而图强。

国家文物局表示,将进一步加强领导和支持力度,督促辽宁、大连市人民政府落实远舰、远舰保护措施,加强日常巡护力度,继续组织黄渤海海域水下考古工作,向社会公布最新成果。

来源:印度时报中文版

标题:“揭经远舰重现始末:水下考古找到舰名字牌”

地址:http://www.yqjqqwc.cn/ydxw/27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