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15字,读完约3分钟

据昨日报道,北京城市大学公共管理系教师刘金菊最近提出了一个新概念:过度教育,即个人的教育水平超过工作要求的水平。刘金菊首次测量了中国1990年至2010年的教育数据,结果令人震惊: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过度教育率超过90%,远远高于美国的51%。从受教育过度率的总体情况来看:1990年,中国的受教育过度率仅为7%,2000年上升到12%,2010年上升到28%。过去十年的增长率远高于前十年。在事实层面上,刘金菊先生的研究揭示了一些真实的情况。事实上,社会中相当一部分工作并不复杂。没有受过太多教育的人经过一定的训练可以胜任,随着经验的增加,他们可以做得很好。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教育是过度教育。但问题是,一个人受教育仅仅是为了工作吗?据报道,刘金菊老师似乎是这样认为的。过度教育的概念和她的研究的内在逻辑是:一个人的教育水平是否合适应该以工作的需要来衡量,而工作的需要几乎成为唯一的标准。

评论:职业要求不是衡量教育的唯一标准

尽管这一计算经过了仔细的实证研究,而且尽管这一概念具有国际背景,但作者很难同意这一概念及其内部逻辑。如果这个逻辑成立,人类社会就没有必要管理教育,尤其是大学。仅从工作的角度来看,学徒制就足够了。有经验的师傅都经过了严格的训练,带出来的学徒基本上足以应付工作。

评论:职业要求不是衡量教育的唯一标准

然而,教育一直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大学教育也逐渐发展起来。显然,这是因为人们意识到学徒制对于个人发展是不够的。因为一个人的一生不能总是在工作中度过,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一个人就是社会的工具,失去了自己。作为个体,它也需要生命、兴趣、道德、智慧和全面发展。学徒制在培养这些要素方面显然是有缺陷的。另一方面,学校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评论:职业要求不是衡量教育的唯一标准

可以说,训练劳动技能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但它不是唯一的功能。教育应该培养的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充满活力的人。要衡量教育是否过度,不能简单地以工作技能为标准,而是要进行全面的调查。如果其他方面的培训是必要的,即使教育水平超过了工作要求的水平,也是值得的,不能简单地归咎于过度教育。

评论:职业要求不是衡量教育的唯一标准

令人遗憾的是,虽然没有多少人知道国内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中过度教育的概念,但办学遵循的是工具逻辑:学校和社会都特别重视就业和工作。然而,学生道德情操和生活兴趣的培养是肤浅的。整个教育充满了功利的氛围。过度教育的研究应该小心谨慎,不要被某些人用来为这种功利主义的办学理念和模式作理论上的背书。如果过度教育的概念成为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那么个人接受教育的机会将来可能会受到挤压,教育的发展必然会变得越来越狭窄。

评论:职业要求不是衡量教育的唯一标准

当然,如果这一研究指向前几年大学扩招的繁荣、产业升级的滞后以及与人才培养的不匹配,那么它仍然有一定的价值,这是另一个话题。

(作者是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来源:印度时报中文版

标题:评论:职业要求不是衡量教育的唯一标准

地址:http://www.yqjqqwc.cn/ydxw/14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