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153字,读完约13分钟

无意中留下的第一次资料

1945年10月23日,身在四川的史学家柴德赟收到北平的一封长信。 这封信是他的朋友。 是辅仁大学老师周祖谟写的,感情洋溢,随意洒脱,用史诗、描写、抒情、辩论,与周祖谟做学术文案时的风格不同。 周祖谟对自己的这些文案也很满意,即使写了一点文案之后,也问柴德赞“我是怎么说的”。 我也认为,这样的文案可以说是文案学家周祖谟最有才华的笔墨,最能表现陈垣老先生及其门生得知抗战胜利消息时的不可抑制、兴奋的心情。 这样的文案只能在寄给挚友柴德的信中表达。

柴赞、字青峰是史学大家陈垣的学术传承者,与周祖谟、余逊、启功密切交流,都是辅仁大学的中青年教师,经常教校长陈垣,而且都以学问著称,所以被称为“四翰林”。 启功说:“不知道是谁,偶尔发现夹在陈校长书里的纸条,上面写着我们四个人的名字,所以校长旁边出现了‘四翰林’一词,把我们称为‘南书房四步’。 这证明了四个人的名声不错,赋予这样的美称。 否则,为什么不叫“四人帮”呢? “四翰林”情谊深厚,陈垣父子情谊深厚。 在《柴德赞交际书信集》(柴念东编注,商务印书馆年6月出版)中,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这种情谊,但抗战的胜利及其前后北平辅仁同人的样子,也在书信中以原汁、画声的图画颜色被保存下来。

还是看看周祖谟如何向柴德赞解释在北平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 “青峰,你知道吗? 8月10日晚上9点半,好消息来了。 从梦中醒来才知道自己还没死,从此可以复活。 我今晚没有睡过。 你们自然是狂歌,载歌载舞,喝酒放鞭炮。 我们的身体不自由,不敢说话。 当时只想着月亮,迎风站着,挠挠头。 那天晚上,我们从寝室请援助庵(陈垣)听了我们的报告。 他从黑暗中打开灯,穿上短衬衫,脚下拖着睡鞋,赤身裸体地出来了。 (但不是裸体。 笑着)。 我的老人从没见过这么多客人。 那天晚上他这次没有睡觉,而是像往常一样关灯了。 他晚上,他完全黑了。 他高兴地留起胡子说:“是吗? “没有听错吗? “重庆的报告? “”“噱头,它还活着! ’旁边的人高兴地说:“日本鬼子想死。” 他又说:‘所以,……那太高兴了! ’青峰,我的形容怎么样? 于是我们欢腾起来,他又直接把我们送到门口,“看”地唱了一声就分手了。 ”

根据上面的文案,一直以来被誉为师德仪表的陈垣,在无比的喜悦中一时忘记了什么样的东西,不仅是前所未有的“裸体出来”,而是这样看到客人后,高兴地留起了自己的胡子 然后,这样的兴奋和“噱头,它活着! 》等言论揭示了陈垣等人被日军占领的北平是如何压抑、苦闷、窒息甚至接近死亡的!

本来,1943年末,在听到汉奸曹汝霖成为辅仁大学理事长的消息后,在辅仁大学任教8年的柴德赞与老师陈垣约定,一起离开了日寇占领的北平。 但是,在1944年初离开之前,辅仁大学的校务长雷冠等人流泪挽留陈垣,认为如果陈垣也南下,沦陷区内唯一不被敌伪注册的辅仁“孤岛”将难以维持,无法南下。 柴赞出发的时候,陈垣鼓励着鼓励之余,继续表示感谢,但是柴德赞说“不要流泪”,还答应和辅仁大学的教师流泪分手,通过书信交换信息。

随后柴德赟经商丘、洛阳、西安等地迁往河边,受台静农、魏建功等朋友邀请,担任白沙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并兼任图书馆馆长。 直到自己稳定下来,柴德赖屃的信一直发到北平,北平辅仁师友们的信也辗转来到白沙。 在这期间( 1944年夏天至1946年夏天)经历了抗战胜利的特殊时期。 沦陷区和后方的教师和朋友们不需要彼此的慰藉。 我不想通过写信这种唯一的联系方式来了解对方和对方环境的真相。 柴德得到了教师和朋友的信任,亲爱的,在教师和朋友们的来信中,从国事到家务,从生活到逸事,什么都不谈。 不仅包含了历史学家们长期以来自然所具备的严密记述,而且师生之间的感情真实、状态不佳的生动描写,不知不觉中留下了那个时代非常独特的手工资料。

1947年5月,北京辅仁大学邀请胡适演讲后,在校门口第一排左起:周祖谟、柴德赟、陈垣、胡适、成庆华、叶德禄

胜利前夕,舍命求生之路

沦陷后的北平,大部分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都很艰难。 辅仁大学在德国教会的背景下,成为当时沦陷区唯一没有被敌伪注册的大学,虽然也有一定的经济支持,但辅仁大学的老师们却屡屡举步维艰,特别是在抗战胜利前夕,很多人几乎无法生存。

在1945年10月23日给柴德的信中,周祖谟说:“过去一年里最痛苦的,不仅是自己心情不好,还有穷得什么都没有。” “今年5月以后,物价一天上涨三斤,白高达到九百元一斤,肉八百元一斤,油一两百元一吨,煤六万吨,我一个月赚二千五百元,教了二十四个小时的课,换了四班国文,在这苦难中居然活了下来! ”“从俄罗斯参战那天开始,北平的粮食就恐慌了。 防空的暴政暴行自不必说,其间投机投机取巧,入万金,穷丈夫贱士,无理由想死,可叹、悲伤、愤怒。 青峰,你知道吗? ”

柴赞的另一位挚友,同样是辅仁教授的余逊先生在信中也做了类似的描述。 柴赞余逊询问了乡鸣难的情况,余逊在信中表示:“老乡的景况,还不宽裕,他在学校领工资,还有1216元,加上粮食补贴,才拿到2300多。 就算这个月加1000元(和大学系教授一样),也只有300人以上。 北平生活,人均每月至少一千五百元,要以老乡之家的支出来论述。 除了便宜一点的特殊配给和户口配给外,每月花000元以上。 平均每次要损失000元以上的钱,但是二手货很能卖钱,所以必须经常参加货铺和委托商行。 ”。 最后,余逊不补充说:“在学校的人的生活大致如此,不仅仅是老乡一家。”

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生活,辅仁的老师们除了自己拼命求生之外,还像周祖谟一样上了很多课:“星期五一天上七节课,五门; 星期一一天上八节课,这两天和断头台一样,舌头干,嗓子哑,可以看到累的样子。 ”。 或者像余逊一样另辟蹊径,“让李文和开办的化工社管理账目”,总之必须想办法找到出路。 他们的妻子也和他们一起奋斗,诚如周祖谟信所写,“回去后,看到和我在“生命线”一起奋斗的太太,从早到晚洗衣服,做饭,看孩子,做针线,从未休息,还有肠子。

在这种情况下,哪个中国人不希望日本鬼子早点结束? ! 所以,一旦他们知道了日本投降的消息,在深夜,为什么不兴奋呢? 为什么不充满希望呢? 那个举止,为什么会罕见呢? ! 陈垣当时的举止可以代表北平知识分子知道胜利消息后的喜悦和兴奋。

“有国家就有房子,没有不知道的人”

令人惊讶的是,在北平这样的沦陷区,陈垣等人很快就知道8月10日晚上日本接到了波茨坦公告,消息非常灵通。

波茨坦宣言的全称是《促使美英中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宣言》,是美国、英国、中国于1945年7月26日在波茨坦会议中发表的,向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无条件投降。 对此,日本发起的表态非常强硬,日本首相于7月28日发表公开声明,称“无视”波茨坦宣言。 日本的这一应对结果是,8月6日和9日,美国空军分别向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 8月8日,苏联向日本宣战,参加波茨坦公告。 100万苏联红军分三路向日本关东军展开猛烈攻击。 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指出“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军,应当在一切可能的条件下,对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爪牙进行广泛的攻击。” 在如此强大的攻势下,日本政府终于坚持不住了。

8月10日17时35分,设在重庆的联军总部听说日本外相东乡茂德未通过军事当局的检查,并代表日本政府在东京发布的英语国际广播中,接受了波茨坦公告。 随后,设在两个十字路口的美国情报处向中方通报。 重庆各大信息媒体纷纷曝光。 18点,重庆中央广播电台首先播出了日本投降的消息,19点、20点、22点重播了几次。 中央通讯社的几位记者坐三轮车绕主干道一圈,鸣着锣向市民发表了特大喜讯。 这样的消息像长了无数翅膀一样蔓延,数十万市民夜晚涌上街头,通过载歌载舞,将重庆变成了欢乐的大海。

北平、周祖谟等人应该通过重庆中央广播电台的广播知道日本投降的消息。 他们在沦陷区,还不能像大后方的中国人一样上街,但内心的兴奋在超乎寻常的言行中,在之后的信中得到了舒畅的表达。

8月10日,陈垣老先生可能一夜未眠,第二天早上还没亮,他找周祖谟说:“你没听吗? 雷神父怎么还不知道? 不是吧? ”周祖谟说:“哪里有错,重庆报三次! ”回答说。

陈垣的担心可能没有道理,但由于主战派的反对,日本推迟到14日做出了最终决定。 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国播放《停战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于是,中国国内迎来了更愉快的时光,北平市内也大放光明,车水马龙,喧闹不堪。 在8年抗战中一次也没有出现在北平的中国飞机,也像飞龙一样整天在空中飞行空。 人们拍手喝彩,震耳欲聋的时候,周祖谟在信中感叹:“国家有家,谁也不知道。”

原本高涨的物价这几天也一直在下跌。 据8月15日的中央日报社报道,“物价持续下跌,投机者欲放出黄金纸币,各行各业的庄园平安度过。” 另外,“下午收盘时,备忘录价格为11万4千元,屠呦呦为10万2元,成交者非常少。 ”。 周祖谟给柴德的信中说:“这个时候,物价一落千丈。 白糖来说,一开始不知道糖的味道,价格从八百元到一百零五,现在街上已经有五百、四百、三百六、二百三,毛巾从八百低到一百零五,都没的自行车,四万几千组,还买 现在三千块就能捡起来了。 一半是日商扔的,一半是奸商囤的,街上热闹。 ”。

柴德赞回辅仁了

陈垣期待着柴德赞早日回到北平。 在1945年5月至1946年7月9日给长子陈乐素的信中,陈垣提到了柴德赞。 其中,1945年10月7日的信中说:“青峰哥是否经常相信,余极念之。” “余极希望他回去辅仁”“青峰离开后,其余没有争论的余地。 ”。 在1945年12月3日的信中,“‘表微’‘本朝编’寄给汝。 有意见的话告诉我……《出处篇》也是油印的,送到了青峰,他能知道我的心事。” 1946年3月25日,陈垣得知柴德赟所在的白沙国立女子师范学院解散后,在给陈乐素的信中表示:“青峰的样子很易读。 我来北方,在未知的路上容易走吗? ”。

周祖谟当然是同样的想法,在1945年11月19日给柴德赟的信中,他说:“我经常梦想着过去和我们一起,喝茶、谈笑。 彼此说的是至情的甘露,在我的朋友中,最适合我的你是第一人。 ”。 “陈先生听说你一切都好,他很高兴。 他又说希望你回来,不是再说一遍。 ”。

但是,抗战胜利后,短暂的狂欢后,北平的情况并不乐观。 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嘉锡于1945年12月19日写信给柴德赞,分析形势:另一方面,“援助庵就在脚下,期待殷实,令人充满悬念。 脚下也要给师门一个打击,北上之行似乎不应该犹豫。 ”。 另一方面,“千里回来后,生活问题当然不得不考虑。 辅仁教授的工资不过二百四十元,最近的待遇上个月最好,不过三百倍,合成法币不过一万多元耳朵。 现在阿姨以仆人为例,是教授兼主任兼院长,而且四次加薪所得也不过两万七千元。 除了工资之外,以前还有煤、面、花生油等,但送来定价、增加、减少,每个月都不一样,到上个月为止一律取消,只剩下20斤米。 听说这个月的工资会有变动,待遇会好一些(听说有双薪作为节礼),所以还不清楚。 在支出方面,在超越和平之前。 前几天的报纸有每天的行情,今天的剪报由昨天的人支付。 读了也明白。 无论如何,今后从事教育工作不会饿死,只能想办法生活。 如果要过中国人的生活,在事件发生之前,几乎不是现在能做的。 ”。

一个月后,余嘉锡又写信给柴德赟,那次仁说众望所归,但告诉他北平物价飞涨,居无定所。 信中对陈垣的态度表示:“今天下午,《建国评论》社(这是陈雪屏所组织的,出版周刊,以赵奉生为经理)招募饮料,与援助庵同席,水路登台前来,等待哥哥的来信通知。” 庵不需要担心这个。 那时,着急,没细说,什么也没想的人安全吗? 或者,可能是因为简陋、简单、及时,所以觉得不够深入思考。 ”。

说不定是陈垣和辅仁的师友们的态度促使柴德赟下定决心,于1946年夏天回归辅仁。 回来之前,他还连续收到了周祖谟、余逊等人的书信。 周祖谟在5月28日的信中说:“援庵在得到哥哥5月5日的一张钞票后,没有拿到书,拿着大钞看了一会儿,感到很惊讶。 我只希望你早点来这里,过几天可能就不修书了。 哥哥北,很久没有不期待的人了。 另外,辅仁史学系觉得张亮尘生病后,特别缺乏教授,哥哥不害怕危城,和弟弟等一起受苦,乐趣如何? ”。 余逊在5月的信中更有趣,另一方面说:“会议就在眼前,不由得狂喜起来。” 另一方面,我期待柴德赞回到北平后,教他骑自行车的方法。 “如果期待在一二周内学习这个术的话,就可以自由操纵,没有远弗次,老百姓会感叹道难。”


来源:印度时报中文版

标题:“坚守"孤岛"盼光明:抗战胜利前后的辅仁往事”

地址:http://www.yqjqqwc.cn/ydxw/25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