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446字,读完约24分钟

众所周知,《金庸》是香港新闻人,是武侠小说家查良龙的笔名,但迄今为止,本名被笔名的光芒所掩盖,远远不如笔名传达的广度、影响的深度。 在他众多的着作中,以本名出版的第一本是与人合着的《献给中考者》,但这不是文学作品。

第一篇与《查良龙》签名的报纸副本是1946年12月5日发表在《东南日报》第三版上的《英国最近的外交政策——艾德礼表示支持联合国》,这是金庸在《东南日报》社做记者兼英语翻译时,罗

署名《查良镛》原创的第一份报纸复印件是《访问东方的剑桥大学——浙江大学》,是第一份翻译发表的第二天即1946年12月6日《东南日报》青年版第19期,这也是金庸工作后,作为外聘记者的第一份访问记。

金庸在《东南日报》时期,发表的采访稿和翻译稿寥寥无几,但署的是真名,翻译稿上多了一个“翻译”字。 比较而言,这样的文案都是金庸更重视的,写作态度也更严谨。 这样的签名方法也始终出现在他今后的各种文案中。

《大公报》时期署名“查良镛”写的第一篇评论是1948年6月11日的“牧童戏子锻工参议院”,但真正具有独立意义的社评是1948年12月13日发表的“美军注册保护侨”。 此后,1949年6月25、26日的《从国际法看新中国政府的承认》、1949年11月18、20日的《从国际法看中国人民在海外的财产权》、1950年11月13、14日的《从国际法看志愿部队》都涉及国际法 起重要作用的译文是,金庸也不是“查理”、“镝”而是“查里”等签名,《查里镝译本》的第一篇是1948年4月18日的“东西方之间的意大利”(现译意大利)

本署的“查良镞”是在译本上加上“译”字,唯一的例外是《大公报》1948年6月25日发表的“美国议员们”,是本署的“查良镞译述”。 有原因,类似于今天的编译。

查良镛一生中,除了用原来的名字发表作品外,采用最多的是金庸,对于其他笔名,恐怕很多人不知道吧。 本文按照新闻发布时间的先后顺序,整理如下。

(一)查理

这是金庸采用的第一个笔名。

金庸在衢州中学的高中2点,在《东南日报》上投稿。 文案主题是“一事能狂便少年”,刊登在该报的《笔垒》副刊上。 是1941年9月4日。 这是金庸文学生涯中第一次登报的复制品。 标题取自王国维七律《晓步》。 “兴来随便走南阡,夹道垂杨相带妍。 万木静晴,百昌在晓风面前醒来。 四点钟可爱的只有春日,事情疯狂的是少年。 我和野鸥约好了,不惜老公冒了寒烟。 ”。

一事狂便少年

据说笔名“查理”是金庸老师给他取的,但“查”是本姓,配上“理”字,就透出浓重的洋味。 这样中西结合,不知道有没有别的意思。

《东南日报》主办的第一栏是“信不信由你”,署名都是“查理”,从1946年11月27日到1947年2月21日,一共11期,36集。

信不信由你

查理的笔名从1941年首次投稿《东南日报》开始,一直被上海时代的《时与潮》杂志采用,一直用到1949年金庸首次离开《大公报》的前夕,最后一次是1949年8月5日的“不健康的政治家”。

自着、署《查理》翻译、则署《查理译》。

(二)宜

金庸在《东南日报》副刊主办的第二栏是《东南周末》第三期开始的《咪咪博士问答》,1947年4月12日至1947年7月19日的15期,一般回答每期8~10个小问题,脑筋急转弯。

米博士回答客人

本栏第一期,署名“宜”,其余署名“龙”。 “宜”字是“宜孙”“宜官”的简称,流行的说法是金庸的祖父给他取的幼名,笔者对“宜”字的称呼类似“可心”,金庸的诞生满足了祖父许多孙子的愿望,如意,顺口被金庸称为“宜孙” 别人说“宜官”,加“官”字是海宁地区对孩子的美称。 2000年第一期《收获》杂志《人生采访》专栏发表了金庸的自传散文《月云》,主人公名叫宜官。

签名为“宜”的本栏目,以及“东南周末”第九期1947年5月24日开始的“看你聪明”,性质与“咪咪博士的回答者提问”相近,但问题的答案隐藏在同一个版面的某个地方,需要网友去寻找

在《大公报》时期,没有单独的签名“宜”,只有几个签名“宜译”写了关于体坛的逸闻。 当时金庸交替采用“查理”等几个笔名,所以翻译了1948年在英国伦敦举行的世界运动会的信息,人手不足,来帮助“宜”。

(三)镞

“镞”字是本名“查良镞”的简称,使用的是减少本名字数的签名方法,在当时的《东南日报》中是常用的方法。 同为《东南日报》的高阳,本名为许晏骏,字为雁冰,除署本名外,还常署有《晏骏》。 高阳前面是国际情报的杨雁冰。 为了不混淆姓名,高阳在副刊上发表了副本,虽然与杨雁冰的国际信息不是同一版面,但杨雁冰离开后,高阳在副刊上签署了《雁冰》或《冰》。 镞”也是如此,但金庸没有遇到同名的情况,所以不署“良镞”,只署一个字“镞”也不会和别人混为一谈。

在《东南日报》上,从1947年4月19日“东南周末”第4期“咪咪博士答疑”第2期开始署名为“镞”。 1947年7月31日《东南风》第339期开始的本栏《咪咪录》也签署了《镝录》,《咪咪录》共连载了50期,每期不到100字,一问一答。

米博士回答客人

《镝译》的文案起源于1948年11月15日《大公报》的《真珠谈中国米价》,翻译自《联合国世界》。 金庸用“镞”笔名翻译了许多文案发表。 其中包括长篇《我如何成为拳击手——乔伊自传》,1948年12月10日至1949年3月16日连载,1948年11月8日起刊登在美国《生活画报》上的世界重量级拳击冠军的 最后的《镝译》是1951年1月27日发表的《瓦维洛夫谈他的工作》。

《我是怎么成为拳击手的——乔伊自传》

(四)白香光、香光、光

金庸在杭州东南日报社做记者期间,还向上海《时与潮》杂志社投稿。 1947年5月1日的《时与潮》副刊中,有两部金庸的翻译。 一个是《查良龙译》,另一个是《查理译》,这一期有《白香光》翻译的“万能服”。 这是目前最早的发现。

1947年5月16日《时与潮》月刊第27卷第1号中,也出现了署名为“白香光”的文案“美国梦想帝国”。

1947年5月31日《东南日报》副刊“东南周末”第10期出现了“自由职业者”小品文,写了医生、律师和强盗三种笑话,并签署了“香光编辑译”,首次出现了“香光”字。 1947年6月28日《东南周末》第14期又出现《古文观止》,收录《早降黄巢》、《不求闻达》和《决干太湖》三个段落,署名《香光编辑》。 签署《白香光》的是1947年7月5日的《东南周末》第15期至17期的3期本栏目《大人的游戏》,介绍了3款面向大人的游戏。

1947年10月6日,金庸向东南日报社提交了辞呈。 《东南日报》最后出现“白香光译”文案是在1947年10月23日的“求爱礼让”上,不知道原作者是谁,之后加上“白香光”文字的签名就不再出现了。 此时的金庸已经来到上海,已成“时与潮”。

1948年1月1日《时与潮》月刊第29卷第4号,发表了两个翻译副本“日本对和会要求的秘密文件”和“日本天皇的命运”,分别将“查良龙译”“宜孙译”放在署“宜孙译”的副本内页上,作为“白香光译”

《时与潮》最后署名白香光的复制品是副刊第十卷第一期发表的“自然界最大的奇迹”,之后金庸离开了“时与潮”,白香光再次和金庸一起消失,真的是偶然吗?

金庸离开上海,到香港《大公报》工作。 请不要自己来“白香光”。 这次,可以说真相大白了。

1948年9月6日,《大公报》开始连载冷扬的短篇小说《记者的妻子》,并署名为《白香光译》。 冷扬,也就是美国小说家达蒙·鲁尼(现翻译)。 《记者的妻子》发表后,引起了网民的极大兴趣,1948年9月14日《大公报》的《答网友问》中,与海秋签名的网民问“白香光是谁? 先生还是小姐? 有名还是不有名?等这个结束了,还能再放点其他类似的东西吗? ”。

答案是:“白香光先生,他还年轻,不出名,但在我们看来,他对英语的了解程度和他的流利度,并不比现在有名的人差。 这个已经上了,但还差不多。 ”。 之后,还是从1948年11月23日到28日,又刊登了《总统一段时间》。 签名依然是“白香光译”。

《大公报》中,1948年9月26日签署《白香光》的《二十六个文字的秘密》、1949年3月5日签署《香光》的《最好的容貌》、1949年4月16日签署《香光译》的《恋爱读本》之一口袋里只有五毫米

笔者坚持不懈地追踪“白香光”的蛛丝马迹,只为了说明“白香光”是金庸的另一个笔名,确凿的证据还是冷冰冰的翻译小说。

1956年4月,三育图书文具企业出版了《滑稽讽刺小说》。 书名是《最厉害的家伙》,这是短篇小说集,署名为《丹蒙伦扬作/金庸译》。 这本小说集收录了7篇,顺序是《吃饭比赛》、《柠檬少爷》、《记者的妻子》、《十二枪将》、《最强的家伙》、《超等大脚》、《恋爱之王》。

对其中一篇《记者的妻子》,居然发现白香光和《大公报》文案的字不错,金庸在这个时候已经声名鹊起,不能公开模仿别人的作品。 这只能证明曾经隐藏得很深的白香光就是金庸本人。 这本书除了将“冷扬”重新翻译为“丹蒙·伦扬”之外,金庸并没有重新改写译文,但不知道为什么,他没有收录“暂时成为总统”。

《记者的妻子》

1981年3月1日,《南洋商报》在副刊《小说天地》上连载金庸的武侠小说《连城诀》后,开始连载《滑稽讽刺小说》系列,并署名《d .伦扬着/金庸译》。 正是《最强的家伙》一书中收录的第7篇,连载编辑的顺序没有变化。 第三篇记者《金庸译》

“白香光”是金庸的笔名之一,已经不容置疑,但到底有什么意义,恐怕无从考证。

(五)宜孙、徐宜孙

在1947年11月1日的《时与潮》月刊上,首次出现了《宜孙节译》的文案,显然“宜孙”是“宜”的延续,使用的是祖父的昵称。

金庸在这本杂志上交替采用了“查里”、“白香光”四个签名。 这是杭州时代的老班底,另一个新签名是“宜孙”,用于“节译”和“译”的原稿。

金庸在月刊上发表的稿件最多的一期是1947年12月16日的第29卷第3号,署名为《查良龙》的《资本主义与世界和平》、署名为《宜孙》的《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白香光》的《巴勒斯坦分割统治方法》、《查理》

宜孙这个笔名首次出现在1948年5月19日《大公报》的“苏联14人”中,金庸武侠小说在各地开花时,《武侠与文艺》《艺与文》等杂志转载了武侠小说,也使用了《宜孙》的签名。

《徐宜孙》只看了1948年9月13日《大公报》的《香港的自由贸易》。 “徐”姓显然来自金庸母亲的姓。

(6)良镞

金庸启用了笔名“良镞”,但比单署简化的“镞”字慢。 第一篇是《大公报》1948年5月22日的《市政进步》,之后金庸交替签署《查良龙》和《良龙》发表了国际社会信息和风云人物的评论文案。 最后一次和“良龙”签名是1951年2月1日和2日发表的《国际着作记》,之后金庸离开《大公报》,这个签名离开,直到金庸再次回来,这个签名才回来。

1948年5月25日的《简洁信息》是唯一签署“良龙”的文案。 从同年7月23日开始,金庸采用“良龙”笔名,开始编辑“世运前奏曲”这一系列体育赛事的信息,但这个笔名也只采用了一次。

(7)小渣、小鸣、小检查

1948年至1949年间,在金庸因《大公报》而暴怒的两年里,除了上述几点常用的笔名和签名外,还零星可见附有《小渣译》《小鸣》《小查询译》等签名的小文案,恐怕与金庸无关。 特别是签名为“小调查”的文案,混在了“良”中。 金庸当时在报社是小人,老新闻人随便亲切地称他为“小调”(读起来像“茶”而不是“渣”的正音)。

(8)乐宜

金庸离开《大公报》后,就职于《新晚报》。 该报用《乐宜》的笔名翻译了美国记者雅克·贝尔登撰写的长篇纪录片报道《中国震撼世界》,从1950年到1951年9月22日共连载了341期。 之后由香港文宗出版社统一出版,分为上下两本,1952年3月初版2千册,3个月后再版,又印刷了1千册。

《中国震撼着世界》

最后翻译《乐宜》笔名的是英国记者r·汤姆森的《朝鲜血战内幕》,1952年1月20日至1952年6月5日,共连载138期,由香港文宗出版社总结出版。

笔名的由来不详,但也许是“宜”的意思延续下来。

(九)温华篆书

温华篆书如白香光,也是一个只字未提的名字。

确认这个名字是金庸,不像追白香光那么麻烦。 朝鲜血战内幕之后的连载,是与《温华篆书》署名的三部短篇小说的翻译方法,是丹蒙伦扬的作品,1952年6月6日至27期,三部小说的名字是《马场经纪》《神枪大盗》《开万专家》,这个笔名最典雅,最书卷 这三篇也没有收录在《最强的家伙》中。

(十)姚馥兰

姚馥兰在《你的朋友》( your friend )的英语音译中说,这是金庸在《新晚报》中主持副刊《午后茶席》的女性化笔名,是为了冲淡副刊过重的男性气氛。 金庸用这个笔名写了电影评论栏《馥兰影话》。

1952年8月21日,在《馥兰影话》的最后一篇,以《姚馥兰先生的信》为题,在信中说道。

我明天去……关于继续写影子词,你催他,要求他快点开始,他这个身体这个身体也想做,那个也想学习,一整天都很忙。 而且贪玩,他不催他,他动不了笔……这个身体有时会想法和公子哥哥生气,可能和你的布局不太协调。 如果他多次这样写的话,你和他可以多。

这里“最不偏不倚”的夫子自己说,正好是日后《明报》的报纸宗旨。 金庸先生在《长城画报》上写了“特辑”,还在用这个笔名。

( 11 )树林清爽

姚馥兰离开了,但1952年8月22日,《子畅影话》如期登场,作者《林子畅》在第一部关于《城市之光》的故事中说:“我一生中做了许多蠢事,答应姚馥兰接手写影子的工作。” 因为想念姚先生……”,使用了讲谈社经常使用的“正式前言”的修辞妙招。

金庸用“林畅”的笔名,一直写影子词到1953年2月16日。 最后一篇是“谈谈烂漫的花吧”,在影子词的最后说。

网友们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在列车里。 在杭州上海一带旅行,看同学朋友,看电影和各种戏,再拍一张风景照,计划回来一个月。

虽然实际上习惯写一诺千金的大侠金庸,但是这次失去了约定! 他没有再次回到《新晚报》,而是回到了《大公报》。 这个笔名还出现在《长城画报》的《特辑》中,姚馥兰之后,林欢之前。

(十二)萧子嘉

金庸回到《大公报》,从1953年4月28日开始写《每日影谈》专栏。 第一篇是《蜡像院魔王》,署名为《萧子嘉》。

蜡像院魔王

电影拷贝和《新晚报》时期一样,每天都要讲,《萧子嘉》写到本年底,1953年12月30日、31日,二期发表《和姚嘉衣哥一晚上说话》,也像姚馥兰和林子畅的交班一样,所以技术 姚嘉衣拒绝写文案,但萧子嘉回答说:“日常八卦的影子‘谈’,比他更受网友欢迎。”姚嘉衣说:“生意赚了钱,一定要和他的女朋友吃饭。” 姚嘉衣也顺利推了船,拒绝了。 当然,萧子嘉不腐蚀图书,答应姚嘉衣的条件是“放心”:“第一,因为明年生意赚钱的希望不大; 其次,像他那样刷牙的人,未必有想成为她的女性! ”

(十三)姚嘉衣

萧子嘉不见了,姚嘉衣闪亮登场。 当然姚嘉衣是金庸的“马甲”。

姚嘉衣没有马上写电影故事,而是从1954年1月10日开始,为了回答网友关于电影的一些问题,又回答了一些小事,说明天上映什么,漂不漂亮,姚嘉衣又在同月30日小方寸地 《电影邮报》专栏文末的签名缩写为“嘉衣”,“今天的电影”文末的签名缩写为“嘉”。 “嘉衣”“嘉”不是单列的,因为签名都是副本之后,没有在副本的标题下签名。

姚嘉衣于1954年2月7日正式写了《影谈》。 第一篇是《相爱相知——谈欢喜冤家》。 不仅仅是电影,也谈平时朋友们的聊天。 不像萧子嘉那样勤奋。 虽然不能保证每天一篇,但他写了很多长文影评,就像1954年3月18日、19日的《漫谈红楼二尤》一样。 5月21日、22日的《高尔基与电影》等至少2天结束。 “谈兴浓”远远超过萧子嘉。 在电影故事的后期,1957年2月15日至17日的《讲述码头的风云》、3月17日至19日的《讲述战争与和平》,三期尤其方兴未艾。

“谈论爱和理解——欢乐的敌人”

姚嘉衣最后的文案是1957年7月5日的《讲述老电影的重新上映》,《影谈》还在继续,但姚嘉衣却悄悄地离开了。

(十四)畅通无阻

第一份署名“畅”的复印件出现在1953年7月1日的《大公报》的“今天的广播音乐”专栏中。 主题是“蜂飞”和其他”,是介绍当天广播电台播放的节目的复印件,应该是金庸的临时客串。

在与《姚嘉衣》署名的影谈连载期间,有三篇未署名的文案,文后印着“畅”字,大致是金庸的即兴作品。 一是1954年3月8日的《傅石婚礼花絮》,简洁报道了长城电影企业傅莹和石慧婚礼花絮。 同月15日的“请开动脑筋”和16日的“自行车比赛”开始玩“东南日报”期的“请看你的聪明”的把戏。

( 15 )孩子流利

《大公报》从1954年7月18日开始连载美国剧作家j·罗森的《美国电影解体》,连载至1954年10月20日结束,其间9月25日至10月3日,因译者疾病暂停9天,连载86期。 没有每期签名,只有最后一期印有“子畅译”。

在《美国电影的分解》结束的两天后,22日,“本杂志将于近日刊登《幸福婚姻讲座》的连载。 这是法国着名作家安德烈亚·莫尔写的……正文已经由子畅翻译,日后不再刊登。” 2天后,从1954年10月25日开始连载,共74期,连载到1955年1月10日结束。

“幸福结婚讲座”

这是“子畅”这个笔名最后的残照。

(十六)金庸

千帆飞过,乱云飞过,最伟大的笔名《金庸》出现在1955年2月8日《新晚报》上开始连载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上,这是他的第一本武侠小说。

《书剑恩仇录》

金庸是本名查良龙的“龙”字被分解为二的,金庸的自承没有特别的意义。 恐怕当时也没什么意思,只是没打算插柳。 如果他能想到将来在武侠小说中会取得巨大的成功,他会考虑更多武侠小说的笔名吗?

除武侠小说外,《金庸》还与百剑堂主、梁羽生三人共同撰写了《三剑楼随笔》专栏。 1957年6月30日和7月1日发表的杂文《在广州看武术》也与金庸签署,是罕见的异类。

( 17 )林欢

与金庸名字同期相伴的笔名,除姚嘉衣外,还有林欢这个新笔名。

林欢是仅次于金庸的有名笔名,又因为传说与两位美女有关而备受瞩目和争议。

一说与金庸当时的妻子杜冶芬有关。 杜冶金芬的弟弟杜冶金秋按照《杭城一段情》的说法,“林”是“查”“杜”两个字的部首都是树,从而移花接树,形成“林”字,“欢”当然是指他们当时幸福的生活。 但该文还称:“直到1953年初,查科(指金庸)向上海和姐姐(指杜冶芬)办理了离婚手续。” 从时间顺序来看,金庸取名“林欢”时,他俩离婚后,准确地说,金庸在夏梦时备受瞩目。 这个时候,金庸是否认识了夏梦。 这个时候,没有考证。

另一个和夏天的梦想有关。 金庸用姚馥兰、林子畅、萧子嘉、姚嘉衣的笔名写的电影故事,几乎都是外国电影,香港本土电影很少见。 但是,林的最后两个影子谈,也就是1953年2月13日和16日,连续两次谈到电影《烂漫之花》。 这部电影是夏梦的主演,可以说是夏梦的有名作品。 金庸先生说:“只有夏梦唱歌的时候,脸部才在水缸里的水中反映出一个场景,拍摄了7个多小时。 屏幕上只出现了3秒或4秒。

之后,成名的金庸弦尊贵在长城企业以编剧的身份写了专题文章,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事件,现在《长城画报》第一篇署名为“林欢”的“专题”是1953年5月第28期的“古装电影要旨”,林欢的笔欢 如果“林欢”的名字和杜冶金芬有关的话,估计早就废弃了。 这个时候,金庸和第二任妻子朱玫瑰结婚好几年了。 并不是还在用和离婚的杜冶金芬纠缠的笔名。

“林欢”与夏梦有关,更有说服力。 夏梦的原名杨蒙,“查”和“杨”两个字的部首也正好构成“林”,至于“欢”,只能出其不意。

“吟诵到恩怨之心而涌出——谈庆顶珠”

《林欢》除了在《长城画报》上写《特稿》和编剧的签名外,还在《大公报》上写各种电影批评和文艺批评。 1956年10月出版了长城画报社与林欢签署的《中国民间艺术漫谈》。 凝聚的复制品分为歌舞、京剧、电影三大类,以姚嘉衣或林欢的名义在《大公报》或《长城画报》上发表。 其中,歌舞和京剧的复制品,于1956年6月和7月间由中国民间艺术团在香港演出。 电影部分选自1954年至1956年的电影故事。

( 18 )徐慧之

1959年5月20日,金庸创办《明报》,继续笔名金庸发表武侠小说,除此之外,姚嘉衣、林欢等笔名不再见报端,江山更迭,接踵而至的又是新贵。 《徐慧之》就是其中之一,这个笔名写了《明窗小札幌》专栏,评论国际重大事件和信息,共写了6年,从1962年12月1日到1968年10月30日,1967年中断了将近半年,几乎每天一篇。

目前,香港明河社出版企业相继整理出版《明窗小札》系列,现已出版3篇,年7月出版《明窗小札1963》(上下),编辑一百九十三篇社论时评和漫谈等杂文,年10月为《明窗小札1964》。 均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

徐慧之应该又取自母亲的姓氏,也许是为了纪念母亲。

( 19 )黄爱华

1963年1月17日,金庸在“明窗小钞”专栏中题为“明辨是非积极中立”,旗帜鲜明地传达给网民。 本专栏拥有的依然是《明报》的宗旨,“明辨是非、积极中立”。

在这篇短文的开头,他说:

从昨天开始,我正式参加明报部的工作,除了写这个“明窗小钞”的专栏外,还协助金庸哥哥选择了“自由谈”的稿件。 过年前兼职增加了,心情轻松了,给妻子和裕华国货企业买了个大花瓶,准备新年插桃花。

1963年3月26日,金庸在《明窗小札幌》的专栏《自由谈》中表示:“《自由谈》的发文中,挂有‘有容乃大,无欲则刚’8个字,作为该刊物的信条。”

武侠小说很大,《自由谈》很小,但你会发现,无论大小,金庸对自己的孩子都是平等的。

金庸在《自由谈》专栏上,笔名为《黄爱华》,1970年7月在《明报月刊》上连载了署名为《黄爱华》的《七十年代的中国共产党》。 金庸在《编辑》中说:“黄爱华是海外知名华侨的笔名,关心中国事务,有中国共产党的问题。” 确实,《关于祖国问题》早就出版了,真正的作者是金庸,也不是秘密。 《关于祖国问题》收录了1963年9月3日《自由谈》第117期至1964年3月9日的64篇复印件。

黄爱华,笔名如玄铁重剑,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作。 字面上是炎黄子孙爱中华的意思吗?

(二十)华小民

《自由谈》是1962年6月和7月之间的随笔,曾被更改为“华小民”的笔名。 金庸先生说:“当时大陆缺少民食,是在许多农民涌向香港之后。”这在金庸先生1966年10月的《明报月刊》上刊登的《随笔读史五则》的序言中有所论述。 金庸自谦是“华小民”,总是为生活困难的小民担心。

结语

从查理、白香光、乐宜、温华篆刻到姚馥兰、林子畅、萧子嘉、姚嘉衣、林欢,再到金庸、徐慧之、黄爱华、华小民,金庸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使用不同的笔名,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泰国。 有些笔名已经难以知晓其由来和确切含义,但分别代表了金庸的一生,刻画了当时金庸的心路历程,从中学生到记者,再到新闻家、小说家,终于成为一代传奇。

由于目前掌握和发掘的资料有限,重大的时间节点难免有一点错误和遗漏,希望同行补充指出。 也特别感谢严晓星先生的指导、校阅。


来源:印度时报中文版

标题:“金庸曾叫"白香光":查良镛先生到底用了多少笔名?”

地址:http://www.yqjqqwc.cn/ydxw/26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