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386字,读完约13分钟

海派新闻人唐大郎(云旌饰)以“江南第一支笔”之名问世,久成美谈。 后辈朋友沈毓刚、董乐山写了回忆录,不约而同地将这个称号写在了篇名上。 他的老朋友吕溢芳《上海滩忆旧录》一书,设专章记录大郎的奇闻逸闻,题为《最初的笔唐大郎》。 报社同事张林岚称他为“小报状元”,也是理所当然的。

唐大郎从1933年开始成为职业报告员,才华横溢,胸无市府,语言滑稽,因而交际广泛。 朋友们爱他,拥抱他。 桑弧说:“我很喜欢和太郎说话,他说话的语气中蕴藏着丰富的活力。 我有时抱着欣赏艺术品的态度听他说话或看他说话,常常会引起舒适的感觉。 ”。 (《怀大郎》、《社会日报》1941年3月19日)柯灵也表示:“利润总体透明,不渣。 高贵也好,简陋也好,他都不会文饰自己。 这才是真正的“水晶之腹”(《更广阔》、《海报》1944年8月24日)。 其中,戏剧家吴祖光创作的《不能忘记的演员》(《大家》1947年第一期)最棒。

吴文着重描写了大郎最近扮演黄天霸的见闻,让许多网民充分领略了唐大郎独特的风采和超人气。 “很多漏洞百出的观众都是为唐大郎而来的。 在他快上场之前,大家看起来特别不耐烦,吹笛子,鼓掌,笑,叫,几乎要翻个场。 就在那时,他突然出现,大家欢呼雀跃。 我没叫,我被他征服了。 之后又说:“梅杨争艳、程谭竞响、上林春色垄断鼎盛者是江南第一支笔唐大郎也、大郎为什么不是人杰哉?” 并行票友唐大郎和京剧名家梅兰芳、杨小楼、程砚秋、谭富英,把他捧上天。

无视熟人朋友提起的话,收录了许多海派文人的作品和一生的简史,翻阅语言公开的《海派作家人物志》,翻开第一章写唐大郎,他的“在小型报纸迅速发展的历史上”是“一枝生力军”,

但也有反例。陈定山《春申旧闻上海小报之笔战》与骊张丹斧的诗文书法《非直率的操作者》相比,插话说:“唐大郎自称江南第一支笔,丹翁背项远。” 金雄白《汪政权的开场和结局》也指唐大郎。 “他是写小报的第一个长子,自称‘江南第一支笔’”。 很明显,同样的称号、人称和自称是一个字的差别,但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接近客观评价,后者有点自吹自擂的味道。 事实到底怎么样了? 只能整理文献,回到历史现场。

1948年12月30日《罗宾汉》上刊登的大雷《第一支笔》,首先叙述了大致的起源。

大郎哥是本报的慧星,也是文坛怪杰,最像昔日毕业虹。 20多年来的健笔凌云,无论诗还是文,才华纵横,有他独特的风格。 这是因为有“第一支笔”的荣誉。

关于第一支笔,还有一个故事。 当时小号的名字叫白玉霜第一次来上海,不太擅长。 铩羽回来。 那时,大郎有了女朋友,正在作两首诗。 从那以后,被观众观察,剧场没有被搁置,而是被开车,实际上变得通红。 有一天峪云山人在家请客代替白玉霜,说半疯素滑稽,白玉霜第一口,大郎第一笔,真的旗鼓相当。 那时听到的人都吼叫着附和,第一支笔的名字也传开了。

然后提供另一个版本:

昨天,西阶在文内提到这个名字,不知道他先在《晶报》里这么叫,西阶先写,还是半疯先说。 这正在等待考试。

的前一天西楼“朱桂莜和朱棣”终于真的有了。

大郎先生的《第一支笔》,我是《晶报》,他在战前《铁报》的第一天写新闻发布会的时候就加上了这个名称,相对于此,20年来称霸报界的真是名号。

既然出现了两种提法,也可以逐一执行。

从1935年6月1日开始,大郎出现在《铁报》上,首先警署在《淋漓》上写了《涓集》的专栏,但《淋漓》的笔名并不为人知。 必须仔细考察的也是大郎,我怀疑周围是否一目了然。 但是“西阶”也不是等闲之辈,而是报界元老钱芥之笔名。 这一年10月31日,太郎在《铁报》上写道:“钱芥尘先生,为《晶报》写新闻稿,笔名为行云,还在道闻、西楼签名。 那家小报写下了木版的美丽,成为了当代第一。 垃圾先生的书法和叶恭绰先生很像,但总是过得去。 今年夏天,老师病情十分凶险,康复后持续眼病,从数到死都目不转睛,经刘以祥医生诊断,告知平安。 现在恢复了健康,老师最近又为《晶报》写稿,那美丽的木雕,和我们再次出现在报纸上。 ”。 [《涓集(一四八)晶晶再见行云书》]表明,大郎首次出现在《铁报》上时,金芥尘患有眼病。 但是,既然他这么说了,就应该跟进,毕竟那时他没有辍学。

垃圾

垃圾书法

但是,经常爬梳钱氏刊1935年至1936年间的《晶报》文案,1935年6月前后他没有谈唐大郎。 到第二年1月14日为止有一篇无名氏的补充对白。 “来了小型报纸,有充实的文案。 人才很优秀。 唐云晋太蠢了,不佩那个文案。 书法也佩……”为了毛子佩的友情,转载《铁报》,但与顾先生(尔康)《东方》始终维持着……”。 大有将大郎作为报纸第一人之意,但没有提及“第一枝笔”四字,而是大郎为《铁报》在9个月后供述。 已故的钱先生的回忆是违背事实的。

这里补充一下,《大雷》是俞逸芬的笔名,《峪云山人》在上海听人徐朗西,也是白玉霜的公公。 半狂姓尢、苏州人、别署铁蛇道人、斋名梅花清梦庐等,编辑过《戏剧周刊》、《小日报》和《万岁》月刊等。

俞逸芬

徐朗西

宽狂

1935年夏天,评委白玉霜因露骨的表演而感冒,被北平当局驱逐,8月来到上海献艺。 首先是中央大剧院,几天后搬到恩派亚剧场上台,一开始不知名,后来生意兴隆乃至天天爆满。

白玉霜

1935年9月21日《申报》恩派亚大剧院广告

9月21日,唐大郎在导演郑应时应邀参观白色《新杀子报》,并在后台采访她。 24日,大郎的《白玉霜印象记》刊登在《社会日报》上,另一首赠诗刊登在同日的《铁报》上。 “来自《荒城》的白玉霜、嗷歌管久登场,感谢秋波来原谅我的余味,邀请郑二郎。 ”。 第二天晚上又是“一夕失眠”,在枕边写了四句绝句,“竖写书,不加雕刻”,写完罢工送到陈灵犀,25日刊登在“社日”上。 诗云:

天津桥上的丽人,笑起来四斜,翰玉的温情厌倦粉,天留一派是春情。

打开肉粉红色的衬衫,气息打丹田鼻孔,媚杀了我,混着回来的软要人。

软魂10gok销售,就像别人更有谁一样,够了吗? 上海慧侬必须屈服,北平压倒翠花!

波浪话像线一样飘着,“四角去买香蕉”,我现在解了淫,西旋梯子和陶器。

稍后有补作。 总之,连日来上海的报纸有白诗文,大郎是其中的健笔,至少写了6篇文案,写了10首诗。

10月8日晚,白玉霜假座徐朗西寓所设宴招待同文诸友,饭后大家围坐品茗,相互答疑。 “白态度爽快,大家都以其歌之美,将她推举为大海的第一口,唐大郎也称赞她为大海的第一支笔。 “第一支笔有第一支,正好受益”(杨柳《白玉霜开第一支》,《世界晨报增刊》1935年10月10日)。 。

具体是谁称赞了大郎呢? 1935年10月13日,大郎在《铁报》《涓集》一三一《戏不如文》中明确表示。

灵犀记半疯的话是,唐大郎是上海第一支笔,白玉霜是上海第一支嘴,上海二字,灵犀被误认为中国,范围特别广。 但是灵犀曾经看过白玉霜,回去后感叹地说:与其看白玉霜戏,不如大朗梯公献白玉霜文。 你会发现灵犀正走向白老板的茄子门。

看前一天的《社会日报》,陈灵犀的《先生阁七不乘八集》如下。

前一天晚上,徐朗西被邀请去其寓所,坐着白玉霜和大郎等。 或者,他问候说:“大郎的文章与玉霜的歌齐名,是不朽的人。” 半狂笑说。 “言良当,大郎天下第一支笔,玉霜天下第一支嘴都是。 第一支笔,第一支嘴,应该离恩派的亚车马盈门很近。 ”。

正如旁观者杨柳所写,堺半狂当时说的多半是“海上第一支笔”,但他仔细辨别了大郎的文意,也欣然接受了。

当然,这是无意的玩笑,但太郎之后多次在报纸上复述。 就像1936年7月5日的《世界晨报》一样,“尤半翁书来了,‘我哥哥担任第一支笔的荣誉,观察者必多,’半翁口头讽刺说,这句话显然讽刺,但读得愚蠢,总是引起乐趣,上了年纪

把肉的配料也拿来。 从1935年10月22日到1936年1月17日,大郎在《世界晨报》上以“晚唐”的笔名写了《漫谈散记随笔集》,共88期后停止。 时隔几个月,5月10日再创作《用野人语》,就有点不认真了。

一天晚上,在峪云山人的介绍下,认识了高占非夫人高倩苹果,聪明的牙齿,语言锋芒如锯,愚作的敬佩之词说:“人说高先生嘴厉害,今日见,名不虚传。” 钱苹果笑着说。 “我的嘴很厉害。 有什么用? 那个能比得上你的钢笔的厉害吗? ”。 愚闻令人毛骨悚然,同时失笑。 忆山人为白玉霜设宴的日子,尤半狂君指着愚说。 “你是上海第一支钢笔。 ”指着玉霜说。 “你有时会开上海第一张嘴。 ”。 疯狂的语言是笑话,很有情趣,但不是钱苹果的云,而是白玉霜的□,有什么特别针锋相对的妙处吗?

这篇文章的签名在野外,从文中使用的《今典》里可以看出作者大郎。 报纸通俗地用方形置换男女生殖器,大郎把嘴和□(引人押:从尸到洞)混在一起。

需要证明1935年《世界早报》刚刚经历了改革。 聂弋《一年来的中国文化动态》(《中华月报》1936年元旦特刊)表示:“《世界晨报》是一家小报,曾中途暂停。 再次出现的时候,脸完全和以前不一样了。 从《世界晨报》的底编法和采访来看,他在试图摆脱低级趣味、磨灭态度的同时,也向网民注入了知识。 其底层名人传记、活知识、给网民的信、假法庭、各种职业访问等栏目都带有“中间读物”的底色——硬拷贝为软拷贝。 不幸的是,它有旧的小报式的尾巴,同时也渐渐不精彩了。 ”。 而且,大郎在《世界晨报》改革后发表的专栏文章,总的来说并没有封住嘴,也避免不了肉的腥味。 聂先生的所谓“旧小报式的尾巴”也许就是与这样的狎邪文案形成对比的。 有趣的是,大郎从未隐瞒过这一点。 前面引用吴祖光文案,正如大郎对夏衍说的:“夏公,你例如在药店,买什么药,有什么药? 我也是药店,只卖一种药。 是春药。 “”

接二连三地,朋友们也用这个绰号嘲笑他。 正如姚揖秋于1936年12月27日和次年1月16日在《世界晨报》上写的“浪墨”专栏一样,态度谦虚,甚至被大郎誉为“海上第一支笔”。 1938年9月下旬,大郎在报刊间偶尔想客串演出的戏剧未果,朋友兼教师史悠宗阅读后,更容易在《东方日报》上发表多篇“白松轩剧言”,强烈地教唆、热情地引用“报界该文中的第一支笔”,部分遣词造句

关于“江南第一支笔”这一今后更为普及的名号,直到1938年12月19日《社会日报高唐散记》,第一次在报纸上露面是复述大郎朋友、票友李在田的笑话的“现挂”。

在田伴文娟饰演《杀家》教师,轻松老辣,内行看到的颜色很浅,对萧恩说:“萧恩啊,我给你个人,你不认知吗? 听起来在三楼,看起来在二楼,金素琴的师兄,张文娟的叔叔,叫江南第一支钢笔的唐爷爷,你不认识吗? 请他的老人说一句话。 你这个渔税银,也必须给你。 今天也是他老人家送我来的。 我说如果不给他面子,我还不会上台。 ”。 所以哄会场,傻逼也脸红,傻逼在田里想这句话的精彩之处,不是开玩笑嘲笑故人,而是作为教师爷爷,被流氓弄得头疼,可爱。

看到大雷文里面还有一个老师在说自己,其实很有感觉就开枪了。 “比如张秋虫管我叫倡门才子,本来骂我,没想到传开了,好像奉承了我,受益人自然为难,但完全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 同样,大郎的这个称号从原来的闲聊发展到正面奉承也不过几年。

1939年1月9日《社会日报高唐散记》:

从前,有人用“第一支笔”称愚,有讽刺的意思。 当初很不安。 而后来,大家把这四个字作为轻蔑的招牌。 所以,我皮革变重了,什么也没用就很不安。 素琴为愚介绍朋友。 动辄说:“唐先生,江南的第一支笔。” 愚也转为素琴说:“是金先生。 介绍说:“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加入坤旦了。” ?

这个称号来自大郎所爱的女伶金素琴之口,可以想见他写那篇文章时的喜悦。

直到1943年3月17日的《海报300首外集》,《江南第一支笔》才出自有名的舞蹈星之口,显然在社会上相当普及。

不辞劳苦地吟诵,依靠飞蛾的眉毛深谙我,断绝江南之笔,安从为汝“扒余阴”?

晚上,坐在“大沪”上,是“中国先生”王美梅入场的第三天。 一生的盛年一时不会再有了。 和朋友跳舞,跳舞的时候指着我在客厅,国王说“是为了唐生”。 王问:“唐生不是江南第一个笔邪吗? ”。 我的朋友狂喜,出乎意料地说。 “我朋友的文名,现在正被运送在美女的牙齿脸颊之间。 ”。 之后,给自己带来乐趣。

总之,无论是“上海第一枝笔”、“海上第一枝笔”还是“江南第一枝笔”,顾名思义,前两者完全不同,后者外延稍宽。 确实出自别人之口,但大郎经常在报纸间复述,态度有时认真,有时开玩笑。 时间一长,习惯了,泰然处之。

1951年3月,随着文艺界思想改造运动全面展开,大郎出发前往北京西郊华北革命大学,经过近9个月的改造,顺利毕业。 其间,他将生活、见闻写成随笔《西苑杂记》,在主编的《亦报》上连载,在第十五篇《我的思想总结》中痛斥了“在《江南第一枝笔》时代犯下的各种罪行”。 因为“实际上是为所有反动势力服务的”。 1954年元月初,大郎开始为香港《大公报》写《歌唱江南》专栏,讴歌新中国的新事物直到《文革》前夕。 对此,老朋友黄苗子说。 “唐云浪漫、纯粹、诚意的性格多体现在诗文之间,这本《江南第一支笔》今益为社会写新生,为河山壮丽。 ”。 (雷父《花盾剑堂诗词新民报三诗人》,香港《大公报》1954年5月5日)


来源:印度时报中文版

标题:“海派文人往事:唐大郎"江南第一枝笔"称号来历”

地址:http://www.yqjqqwc.cn/ydxw/27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