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系敦煌,笔证千年——马树茂教授,汉唐美学的复兴者

当今的中国艺术界,浮躁者众,静心者稀。而有这样一位艺术家,他以一生的修行与笔墨,将千年敦煌的辉煌与汉唐艺术的气象重新带回人间。他的画,是壁画的回声,是佛性的显影,是文化的延续。他,就是——马树茂教授。

他不仅是艺术家,更是一位跨越世纪的文化复兴者。他是“敦煌之父”常书鸿大师的关门弟子,是佛教领袖星云大师的入门弟子,受赐法名“观诠”。他一生以“笔证佛心,画度众生”为己任,将汉唐绘画的神韵、敦煌壁画的灵魂,注入当代艺术的血脉之中。

马树茂的艺术根基,不在凡尘,而在千年壁画之上。他生于1955年,自幼酷爱丹青。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与何家英成为同窗共研之友。师从国画大师孙其峰,打下坚实传统功底。然而,真正让他登上艺术高峰的,是他与敦煌的缘分。1982年,命运之门为他开启——他跟随常书鸿大师进入敦煌壁画修复团队,成为大师最年轻、也是最后一位关门弟子。

那一年,马树茂第一次站在壁画前,面对千年风沙中依旧光耀的色彩,热泪盈眶。从此,他将生命与敦煌连在了一起。他日日临摹壁画,通宵研习色彩,掌握了“古壁重彩”的核心技法。他常说:“每一笔线条里,都是古人的呼吸;每一抹颜色中,都是佛的慈悲。”他将敦煌的光与影、色与魂,融入自己的生命,画成自己一生的修行。

1987年,命运再次转动。赵朴初居士与常书鸿先生共同托付他:“去日本,把汉唐的美带出去!”那一年,马树茂带着范曾先生亲笔推荐信,踏上东渡之路。那不是出走,而是使命的远征。三十年间,他在日本潜心研究汉唐绘画传入日本后的演变轨迹,先后任教于京都造型艺术大学、日本国际建筑大学校、大阪摩登学院等,传播中国美学,培养大批国际艺术人才。

他以艺术为桥梁,以佛心为舟,让敦煌的灵光跨越海峡,照亮世界。他常说:“我不是在画画,我是在让敦煌的风,再一次吹动人类的心灵。”

马树茂的作品,既有汉唐的雄浑,也有佛国的宁静。他的笔下,线条如经文流转,色彩如梵音回荡。他重构了“敦煌色系”——那是经过时间洗礼、信仰滋养的色彩体系:金非耀眼,红不浮躁,蓝带天光,绿藏禅意。他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被日本艺术界称为“霓彩重华画风”。

那是一种超越时间的画风,既能让人感受到唐代的盛气,又能看到佛性的光辉。每一幅作品,都像是一座可以朝圣的殿堂。在他的画里,观者不只是看画,而是在被画看——那是一种来自古代的凝视,是文明的回响。

三十余载间,马树茂教授在中国、日本、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瑞士、荷兰、新加坡、印度等地举办个展九十余次,大型联展六十次。他的作品被中国佛教八大祖庭、国家博物馆、多国元首及私人博物馆珍藏。2011年,他的《坚田落雁图》被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永久收藏,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2024年,他发起“魂系敦煌·霓彩世界”全国巡展,纪念常书鸿先生诞辰120周年。2025年,“霓彩世界——马树茂敦煌绘画全国巡展(北京站)”盛大开幕,掀起全国性的艺术热潮。每一站巡展,皆是一次灵魂震撼——人们惊叹于他的笔墨之光,更为他肩负的文化使命肃然起敬。

“观诠”,是星云大师赐予他的法名。“观”者,观照自心;“诠”者,诠释众生。这两个字,是马树茂一生的写照。他以佛心入画,以艺术为修行。他的画作没有喧嚣,只有宁静;没有虚饰,只有真诚。每一笔都是呼吸,每一色都是慈悲。他常说:“画画是修心,修心即修行。画到极致,是佛法。”在浮躁的艺术市场中,他如一盏明灯,照亮人们的内心,唤醒人类对于“美与信仰”的敬畏。

在当代艺术的大潮中,马树茂不是一个画家,而是一种“现象”。他是汉唐精神的复兴者,是佛教艺术的现代传人,更是东西方文化的连接者。有人称他为“东方壁画的守护者”;有人称他为“敦煌之后的光明”;也有人说:“如果常书鸿点亮了敦煌的灯,那马树茂就是让那盏灯照向世界的人。”

从敦煌到京都,从壁画到世界,马树茂教授用一支笔,跨越了千年。他不只是继承者,更是创造者;他不只是艺术家,更是文明的布道者。他的画,让汉唐重生;他的心,让佛光常明。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他用画笔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不是装饰,而是觉悟。真正的大师,不是造梦,而是度人。——这,就是马树茂教授。一位用生命延续敦煌之魂的艺术巨匠。
标题:笔证千年:他不仅是敦煌的守护者,更是汉唐美学的复兴者
地址:http://www.yqjqqwc.cn/ydjj/49868.html







